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到底说了啥?让汉武帝大加赞赏(天人三策讲的是什么?)
建元元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就登上皇帝之位,汉武帝这时候虽说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青少年,但是这并不妨碍汉武帝有着远大的理想,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负。就连班固的《汉书》...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天人三策哪三策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到底说了啥?让汉武帝大加赞赏
建元元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就登上皇帝之位,汉武帝这时候虽说还是一个没有成年的青少年,但是这并不妨碍汉武帝有着远大的理想,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负。就连班固的《汉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汉武帝,那就是“雄才大略”。
既然是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方针,这就和考试大纲一样,你得有一个大体的规划,那么汉武帝该选择什么样的大纲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呢?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进入了汉武帝的眼中。
这个人就是董仲舒,相信读者听到这个人一定不会陌生,正是他的出现让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看汉武帝的一生,虽然有的人认为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确实尊儒学的。
这个时候的董仲舒在当时的职位是博士,当然了这个博士不是现在的博士,当时指的是非常博学的人。
那么汉武帝是怎么发现董仲舒的呢?这就要说到一次活动。这个活动是汉武帝召集天下的诸侯和高官举荐一些人才。这个活动全名叫: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也就是人品正直并且敢于说话的人。
结果董仲舒就考了个第一名。当董仲舒考了个第一名之后,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考核,汉武帝问了他三个问题,董仲舒回答了三次,这次谈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这一番谈话之后,汉武帝对于董仲舒是大加赞赏,对董仲舒提出的理念也非常的重视。那么“天人三策”到底说了什么,让汉武帝这么重视。
原文我们不能一一介绍,看一下主要的内容: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我们看看这几条,每一条都是为王朝服务的。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第一,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的意思就不多说了,这强调了王朝的合法性,毕竟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仅仅用七年时间就从一个布衣百姓坐上了皇帝,那你的皇帝之位合法吗?反过来说,你从一个布衣百姓能做到皇帝,那其他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因此为了加强统治,让人家承认你,君权神授是必须的。当然这个观点汉武帝是非常支持的,不然天下的人都开始反叛了。瓷碗天人感应也约束了皇帝,君王要遵从天的意志治理天下。
第二,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话就算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个前兆了,董仲舒详细的介绍了尊儒的好处,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为汉武帝的封建统治提出了一个治国的方针。当然了,董仲舒是吸收了孔子的一些仁爱主张,要施行仁政等等。
第三,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第四,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是在隋朝才有了,这位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提供了一套系统。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科举制,但是董仲舒却为汉武帝提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这对于汉王朝的统治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办能进入太学学习的人很少,但是起码人才有了一个来源。
可以看出,董仲舒提出的这个“天人三策”汉武帝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汉武帝想要一展抱负,因为董仲舒提出的这一切都是为汉王朝服务的。
就这样,汉武帝和董仲舒进行完了这次策问和策文之后,汉武帝在其在位的时候,一直都是非常尊儒的,而且汉武帝的任用标准也和尊儒有非常大的关系,比如任用的第二任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都是非常尊儒的。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但是却并没有重用他,想必董仲舒心里也是比较遗憾的吧!
天人三策的解释
天人三策的解释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 天意 以从事”, 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 社会 以儒学为 正统 的 局面 。
词语分解
天人的解释 ∶天和人;天象和人事天人之际 天人合一 ∶仙人;神人;才能或容貌出众的人 ∶特指天子详细解释.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 天下 》:“不离於宗,谓之天人。”.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 三策的解释 .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 经世 良谋。 宋 范成大 《乙未 元日 书怀》诗:“纵有百
汉景帝与董仲舒对言——史称什么
汉景帝与董仲舒对言——史称“天人三策”。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策贤良文学诏中向董仲舒问道,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讲的是什么?
在第一次策问中,汉武帝询问:怎样才能得到天帝的授权?
董仲舒对这个问题曾经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他在奏章中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和天的意志结合起来。董仲舒在奏章的一开头就说,上天总是将自己的意志体现于人世间。随后,他又把儒家的一套重复了一遍,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建议汉武帝广设学堂,在国都设立太学进行教育,在县邑设立县学、乡学实施教化,用仁来教育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节制人民。奏章中,董仲舒一再向汉武帝表明,要想大治天下,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使全国上下在思想上达到统一,这才有大一统的希望。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异常高兴,因为终于发现了昀适合自己的思想基础。他对董仲舒非常满意,很欣赏他的才干。
第二次策问,汉武帝就古代帝王的“劳”与“逸”的问题,“奢”与“俭”的问题,还有“质朴”和“雕琢”的问题进行策问。
实质上汉武帝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国君治理国家是“有为而治”,还是要“无为而治”,到底哪一个更正确。对此,董仲舒在奏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字里行间无处不充溢着孔孟的儒家思想。昀后得出结论说:“由此看来,帝王治国的道理是一致的,然而之所以有‘劳’和‘逸’之分,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的缘故。”
君王的“劳”和“逸”是因为时境的变化。对于“奢”和“俭”的问题,他引用孔子的话回答说:“所以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用以说明“俭”是自古治国的一项重要原则,对国家的兴亡有着深远的意义。董仲舒用大量篇幅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有为的政策。他认为历史上有为的帝王能做到“有为而治”的话,便天下升平;相反,如果做不到的话,便会天下大乱。而能做到有为的帝王,正是与儒家的主张相符合的;不能做到的帝王,则与儒家的主张相背离。这样,董仲舒就又一次把儒家思想灌输给了汉武帝。董仲舒的尊儒兴教的主张渐渐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第三次策问,汉武帝是就治世之道进行策问的。在第三次策问中,董仲舒在奏章的末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教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其思想的核心是“大一统”,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去除。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天经地义,不可改变,只有有了统一的思想,才可以制定统一的法制、号令,因此,不利于统一的思想,都必须要加以禁止,然后才能上下一致,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在三次策问中,董仲舒既回答了皇帝的提问,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面对董仲舒的回答,汉武帝十分满意。他决定按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阐述了“天人相应”和“大一统”的思想。
资料拓展: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他对汉武帝提出的关于国家治理和天人关系的建议。其中,第三策主要阐述了“天人相应”和“大一统”的思想。
在这一策中,董仲舒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他强调,天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人事变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因此,统治者必须遵循天的意旨,来治理国家。
同时,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统一,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都应该实现统一。他认为,只有实现大一统,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董仲舒在第三策中进一步阐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兴衰和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当国家政治修明、社会和谐时,自然界会呈现祥瑞之兆;而当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时,自然界会显现出灾异之象。因此,统治者应该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以此来检验政治得失。
此外,董仲舒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人类应该遵循天的道义,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同时,他还主张人类要敬畏天地,顺应自然,以此来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大一统”的思想方面,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实现社会安定和繁荣的基础。他主张,国家应该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实现统一,以此来消除地区间的隔阂,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这种思想对于后世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在汉代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主张的“天人相应”、“大一统”等思想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些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董仲舒《天人三策》摘录
汉武帝即位,发诏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写了一篇对策,汉武帝没看太懂,问董,董又写了一篇,汉武帝还是不太懂,又问,董又写了一篇。因为第一篇主要讲“天和人”的关系,因此董的这三篇称为“天人三策”。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之缘而起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初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提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提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今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改正朔,易服色,而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夫古之天下变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故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道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附录《汉书董仲舒传》的一句话: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好了,今天关于“天人三策哪三策”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天人三策哪三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