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现代汉语中化作的成语是什么,并解释其意思。(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很兴盛?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化作的成语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词语的意思:临:面对;渊:深水;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
非常感谢大家对干谒诗有哪些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现代汉语中化作的成语是什么,并解释其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化作的成语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词语的意思:临:面对;渊:深水;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也作“临河羡鱼 ”。
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原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译文如下: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扩展资料: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
百度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语文的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6?1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6?1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从表现手法分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家诗,是孟浩然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扩展资料: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一首干谒诗。
孟浩然是个大地主。相对于其他在仕途浮沉的大唐诗人,他就是个白身。也正因为如此,生活又没有什么压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国命运,仕途辗转,顶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绪。孟浩然的诗以五言古诗居多,诗风则清淡自然,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孟浩然是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庄园主,但他的诗写景身在其中,自带欢喜。不过盛唐之时,科举昌行,天下文人,以出仕为昂扬的梦想。孟浩然才情极高,怎么会不想经纬天地,但是由于心性高傲,一次科举失败,他便放弃了考试的努力,像李白一样走上了干谒的路子。
百度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很兴盛?主要原因有哪些?
谢邀:
开篇明义,唐诗诗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被称为“一代文学”。
清初,由彭定求等十余名学者编纂的《全唐诗》,就收录了唐代2300多名诗人的48900多首诗,而且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可以说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状态。
那么,唐代为什么能形成诗歌兴盛的局面,诗歌创作为什么能在唐代呈现出井喷状态,那是由诸多的原因共同凑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唐诗兴盛的第一个原因: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诗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诗歌并不是在唐朝才产生的,我国的诗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先河,并奠定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优良传统。
诗歌一直是发展着的,汉代的乐府诗也是很出名的,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诗人,如“兼笼前美”的建安诗歌,代表人物就有曹植等,东晋的陶渊明,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庾信等,都写出过很多有名的诗歌。
很多初唐诗人其实都是经过了南朝末期、隋朝才进入唐朝的,如唐初的诗人虞世南,就曾做过隋朝官员,虞世南的五言诗很出名,向我们大家熟知的《蝉》诗,他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他们的诗歌作品中还有南朝齐梁时期的余韵。
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就写出过唐诗中的精品之作《滕王阁序》等诗,稍后的陈子昂又将诗歌的形式持续发展。
然而他们的创作还是古体诗,就在古体诗方兴未艾之际,一种全新的、划时代的诗歌形式出现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对诗歌的锐意进取,产生了完整的五律与七律。
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长篇排律也在唐代出现,唐代诗人大胆创新,更多地运用篇幅较长、格律较宽的古体诗进行创作,而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体,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独特面貌。
盛唐是唐诗最为繁荣的时期,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唐诗双子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华横溢的诗人将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唐诗进入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的诗歌范式也成为了中唐和晚唐的诗歌创作的风向标。
可以说,诗歌在唐代是诗人们们反映生活、抒情述志、驰骋才华的理想领域。这是诗歌在唐代兴盛的最显著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第二个原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
唐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和隋朝的频繁更迭和社会动荡,经济持续恢复,并且大力发展,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一系列发展,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为文学和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诗歌也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相对稳定使人们能够相对地安居乐业,从事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使得很多诗人选择定居在城市,并由此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城市生活与景色的诗歌。
如王建诗歌中的扬州是“夜市长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的繁荣景象,诗人苏味道笔下的长安城则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唐诗兴盛的第三个原因:科举考试带动了诗歌的繁荣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在唐朝,进士科是重点发展的科目,唐代对进士科的改造可谓登峰造极。在唐高宗时期停废秀才科后,进士科越显尊贵。
学子以进士及第为荣,所以,报考人数不断增多,但进士科的录取率不高,只有百分之一二而已。可见,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进士科居于何等重要地位。
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考贴经,最初出自于《老子》一书,后又加试《尔雅》,贴经主要考察学子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后随着诗文的不断发展,贴经可以选做诗文,叫做“以诗赎贴”;第二是考杂文,就是要求学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写诗或赋都可以;第三是考策问,主要考学子对时事问题以及治国理政的对策。
从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不难看出,有两点直接与诗歌创作有关,所以学子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诗歌的创作了,这在无形中直接拉动了诗歌的繁荣和兴盛。
唐诗兴盛的第四个原因:干谒带动了诗歌的繁荣
在唐代,进士及第是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举荐制度,而举荐这一途径的灵活性为当时想进入仕途的学子提供了契机。同时,举荐制度也造就了诗歌的繁荣。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为主,然而由于录取比例很低以及进士科本身的难度,为取得同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学子便不再走科举入仕的路子,而是纷纷加入到自荐的行列中,这就是诗文干谒。干谒诗文是当时的学子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干谒中“干”,此处是求取之意,而“谒”则是拜见之意,干谒是为了进入仕途而作出诗文以献给考官求得赏识的行为,在科举考试前后的时期尤为频繁。学子向主考官或者有影响力的文坛宗师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干谒诗中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入长安,干谒张九龄,其中就有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则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几句,既表明了孟浩然进入仕途的愿望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提携和引荐的目的。
在如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也是一首很有名的干谒诗,他在诗中生动地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婚的新妇,将考官比作公婆,新娘担忧自己的装扮是否会得到公婆的满意,故而问丈夫,自身的眉毛粗细是否合适,其实也是含蓄地向张籍询问建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读来十分的新颖而别出心裁。
由此可见,干谒诗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正是因为干谒诗可以成为进入仕途的渠道之一,所以 ,学子对于写出好的诗歌充满了热情,而这一点也造就了诗歌的兴盛。
唐诗兴盛的第五个原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随着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很多周边国家都派出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知识。这时唐诗就像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一样,为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做出了很高的贡献。这些留学生来到唐朝后,不但被唐朝的繁荣和强大所吸引,而且爱上了唐朝的文化,尤其是诗歌。
其中,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不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经过刻苦的学习,还考中了进士,他还曾写过有名的诗歌《衔命还国作》、《望月望乡》。阿倍仲麻吕和王维、李白、储光羲等因为诗歌而建立了友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开放包容和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契机。
赞美“洞庭湖”的诗句有哪些?
赞美“洞庭湖”的诗句有: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1.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2.上述诗句全文如下:
(1)《洞庭湖》曹松
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
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2)《临洞庭上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洞庭玩月》唐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玉碗深沈潭底白,
金杯细碎浪头光。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4)《赋洞庭》唐可朋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5)《早发洞庭》唐方干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运用哪个典故
诗人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得到对方帮助。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百度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有什么诗是满腔热血却无处投身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好了,今天关于“干谒诗有哪些”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干谒诗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