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1000字左右的名家散文(清塘荷韵和七根火柴的习题和答案)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季羡林的牛棚杂记简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季羡林的牛棚杂记简介的话题吧。

1000字左右的名家散文(清塘荷韵和七根火柴的习题和答案)

1000字左右的名家散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开放时间是什么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开放时间:常年开放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景点介绍: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祖籍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官庄,生于1911年。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德艺双馨,享誉中外。季羡林先生主要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史、佛教及中印文化关系史、吐火罗文的研究,近几年他还从事唐史及东方文学史等的研究和整理。

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等。季羡林先生是临清人民的骄傲,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临清市初步建成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并开馆展览。该馆坐落于临清大众公园南门以东二十米处,馆内用近200张附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了季先生求学生涯等资料,分童年时代、求学时期、学术生涯、故土情深等几部分,馆藏季先生部分著作和手稿。该馆位于临清市区西南部,距临清宾馆0.5公里处,乘公交车可达。

古代皇帝是如何根治脚气脚臭的?

/1ad5ad6eddc451da06b97f22bdfd5266d11632a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脚气”一说,古已有之,却非今人所谓之“脚癣”。从尧、舜、禹开始,咱们和脚气的斗争就没停止过,但聪明的炎黄子孙从没有放弃过寻找杀菌止痒的方法,于是就有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aa64034f78f0f73609ad3fc80155b319eac413a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wuli祖先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时候,整天光着脚,其实是没有脚气的。

而且在农业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身体的膳食结构,即狩猎而来的优质的蛋白质,油脂,采集而来的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使得身体非常强壮(如印第安人),免疫力强,所以没有脚气很正常。

脚气,从穿鞋开始

/80cb39dbb6fd52665b284fdda018972bd50736f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光着脚奔,忍受着脚下的荆棘、尖石,滚烫的地面,长时间也不是个事啊。相传在黄帝的时候,臣子于则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这可以说是我国皮鞋的起源了。

/42a98226cffc1e173aecfff84190f603728de9a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到了3000多年前,《周易》上已经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

然而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古人,没有意识经常换鞋的重要性,脚气也由此诞生。

中华文明之“脚气斗争史”

晋朝

起源于岭南地区的脚气,晋朝时期逐渐向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蔓延。

那时候宫里一开会就是一整天,在皇帝面前犯脚气怎么办?于是民间出了一位脚气大师——嵇(JI)康。

/b151f8198618367a66da0c1425738bd4b21ce5a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潘安、夏侯玄、卫?并称魏晋南北朝四大“男神”

既然是男神,少不了对自己手足的保养,嵇康在其《养生论》中提到睡前拿盐泡泡脚,充满活力又健康,中国大保健时代由此开始。

可真菌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范,无奈摊手.JPG┑(?Д?)┍

唐朝

到了隋唐,脚气开始越过长江、蔓延北方,唐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全境。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云:“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有人为此病所困,著述名为《脚气集》。

/b151f8198618367a66c60c1425738bd4b21ce5a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这大概是一种风湿性疾病。后来古人之“脚气”越来越少见,但病名影响甚广,就张冠李戴地把“脚癣”称作脚气了。

直到北宋后期、南宋、明代,所谓“脚气”,仍然是指各种腰脚痛、关节疾患。

清朝

/dbb44aed2e738bd47322c1f8aa8b87d6267ff9f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梦回大清,后宫的娘娘们生活闭塞,脚气长期得不到治愈,最怕天子驾到,关键时刻犯脚气可咋办?于是太医们从李时珍那获得了归化散,成为升级版2.0解决脚气燃眉之急的神器。

有脚气的人一般脱鞋会很臭,老百姓用不起归化散,会把喝剩下的茶叶留下来,放通风处晾干,最后放进纱布里自制而成“除臭剂”。

关于脚气,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有个段子:

/4d086e061d950a7bd27a3d0d01d162d9f3d3c9a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他在《牛棚杂记》中写到脚气者:“生物系有一个学生,大名叫张国祥?他到了大院以后,立即表现出鹤立鸡群之势。

有几天晚上,在晚间训话之后,甚至在十点钟规定的‘犯人’就寝之后,院子里大榆树下面,灯光依然很辉煌,这一位张老爷,坐在一把椅子上,抬起右腿,把脚放到椅子上,用手在脚趾头缝里抠个不停。”

脚气之痒,剧于蚊叮虫咬,半夜痒不能寐大挠特挠,亦不罕见。

现在“治疗”脚气当然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关键只要把真菌杀彻底,随时寻求身边的手足健康机构的帮助,脚气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清塘荷韵和七根火柴的习题和答案

七根火柴的习题和答案

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了,为什么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和“清晰”矛盾吗?

归纳: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提问:第三部分写了无名战士托付的火柴的巨大意义,作者如何具体表现火柴的意义呢?

归纳:火柴交付给卢进勇后,卢进勇走得特别快,说明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接着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最后写卢进勇郑重转交火柴,以异样声调数火柴的细节,显示了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清塘荷韵的习题和答案

作者在第四年是怎样描写荷花的生长?

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那作者笔下的荷是不是也是萧条、凄凉的?

明确:不是,而是非常优美的。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

如何理解“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

作者从莲荷生长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这种启迪与《爱莲说》有何不同?

植物求生存的力量和蔓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生命是顽强不屈的 。周敦颐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中读出隐者志行的高洁,朱自清从月下荷塘获得心灵的慰藉,而季老从荷花生长的历程中读懂生命的自强不息!

找一本关于文革的书

曾焰《闯荡金三角》、王子冀《守望记忆》、杨志军《大祈祷》、杨建《中国知青文学史》、《逃亡》、《亡命行迹》、《中国问题》、《神骸》、《通天塔》、《流放大西北》、《血色黄昏》、张贤《中国知青梦》、《大潮:中国知青史》、《落荒》、《无人部落》、《泣红传》、《羊油灯》、《狼性高原》、《审问灵魂》。

1000字左右的名家散文(清塘荷韵和七根火柴的习题和答案)

好了,今天关于“季羡林的牛棚杂记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季羡林的牛棚杂记简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