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人们应该学会通过静心修身,发扬节约节俭的精神来养成良好的品德。拼音jìng yǐ xiū shēn,jiǎn yǐ yǎng dé...
对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人们应该学会通过静心修身,发扬节约节俭的精神来养成良好的品德。
拼音jìng yǐ xiū shēn,jiǎn yǐ yǎng dé。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用法可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例句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守恭俭谨致诚信七个字,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成语接龙俭以养德〉德薄望浅〉浅见寡识〉识才尊贤〉贤才君子〉子孙后代〉代拆代行〉行家里手〉手疾眼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及第成名〉名公巨人〉人面兽心〉心神不宁〉宁戚叩牛〉牛头马面〉面黄肌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静以修身”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静,实际上是精神上的宁静专一。当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
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在静中,才可以对知识、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俭以养德”是告诫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和发达的国度,都把节俭当作是自己崇尚的准则和传统的美德。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视勤俭节约为做人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原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专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解读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诸葛亮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目光来要求官员子弟。他要求官员子弟们首先要治心修身,培养淡薄名利、勤奋好学的品质和修养,以便树立远大目标,成就一番事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出处: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含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好了,关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