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上海外滩 建造历史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更多上海外滩 建造历史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话题,小编为你整理了详细内容,欢迎浏览。

【生活常识】上海外滩 建造历史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

上海外滩 建造历史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过去客运码头的钟楼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http://www。

shtong。

gov。

cn/node2/node70524/userobject1ai70450。

html  建筑选介  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1989年外滩的原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汇丰银行、江海关、汇中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恰和洋行、东方汇理银行9幢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亚细亚大楼  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采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采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该楼初建时共7层,民国28年加盖1层。  二、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皇家总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新楼兼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的横直线条处理得体,尤其是横线条,给人平衡、匀称、和谐感觉。底层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侧对称的图案,2~3层之间有6根贯通的爱奥尼克柱式,顶层南北两端各建1个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顶,成为该建筑物的特殊标记。  新楼内设备考究。地下室为地滚球场,底层有长达34米的酒吧,为当时远东最长的酒吧(现已拆除)。楼内有能容纳2000多人的大宴会厅,300平方米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1956年后曾辟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三、有利银行大楼(今有利大楼)  大楼建于民国5年,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楼。建筑风格总体看来似乎属新古典主义,但比例失调,转角处又有巴洛克式的塔楼。正门以及两侧的窗格,广泛采纳巴洛克艺术富于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因此大楼建筑风格更接近于折衷主义。  四、汇中银行(今市府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于民国12年6月建成。该楼为钢框架结构。

高5层,中部高突部位为7层,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积最大的建筑。为外滩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之一。新古典主义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特点,用变换柱式和增加雕塑的手法给建筑增添典雅和庄重。大楼以正门和中部高突的圆顶连成的纵线为轴,形成两边对称,横向立面分三段处理,底层3扇大门采用罗马石拱券,外墙用巨石贴敷,给人以粗旷、坚固、稳定的感觉,2~4层中段,由6根科林斯柱式支撑,建筑中央类似罗马万神庙穹顶,明显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使建筑增加了宏伟的气势。  该楼营业大厅装饰华丽,中央铺高级柚木拼花地板,四周地坪是镶嵌美丽图案的各色大理石,大厅两侧排列2人合抱大理石立柱,其中4根是整块大理石雕成。大厅上端的藻井式天花板,显得富丽堂皇。楼上办公室有柚木雕花台度及门框,地板则用优质细木条拼成。大理石的楼梯有紫铜扶手。楼内装有冷暖气设备,自备柴油发电机和2口每小时可供水28000加仑的深井以及数台抽水泵,屋顶有蓄水池。大楼内有13部电梯,当时英人称其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  五、江海关(今海关大楼)  该大楼民国16年12月第三次重建。为钢框架结构。立面有现代派痕迹,大楼正面外墙全部用花岗石垒砌,入口处为希腊陶立克柱式门廊,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柱顶为四方形,它既是建筑的承重部件,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巨柱前有6扇拉门,上端有4堵窗间墙直至6楼,中间每层均有窗口,窗口间用一块浇有花纹的轻铝板相连。底层和6楼都有较宽的塑有石雕的屋檐,顶端建有4层高四方形钟楼一座,该钟之大为当时亚洲之最,整幢建筑体现了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大楼共有电梯12部。  六、字林大楼(今桂林大楼)  大楼于民国12年建成作字林西报馆址。是一座后期文艺复兴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8层,为当时外滩最高的楼房。大楼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面严格对称。横截面底层和2层用大石块作建筑贴面,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3~7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浮雕,8层两边穹形券窗,中间双柱式支撑的内阳台加上顶层塔顶,显出了建筑的变化。限于占地空间,建筑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打破了常规,但处理方法是简洁的,又表现出近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七、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  饭店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馆股份有限公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资兴建。该楼总体上为仿文艺复兴式建筑,严格对称,用白砖砌清水外墙,每层以红砖勾勒腰线,建筑装饰较多地采用巴洛克样式,如门窗的设计变化多端,既有圆弧拱,又有平拱,屋顶原有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凉亭,民国3年大火将屋顶装饰烧毁遂改为平台。当时,汇中饭店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电梯设施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该饭店有客房120套,底层有可容300人同时就餐的大厅,必要时撤去餐桌可供千余人集会。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各界人士就是假座这里,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  八、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该楼于民国18年建成。钢框架结构,10层(部分13层),大楼壮丽雄伟属早期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以垂直线条处理,简洁明朗。外墙除第九层及顶层采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均采用花岗石砌筑,是外滩较早用花岗石砌筑的大楼,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大厦东立面用拟金字塔的19米高的方锥形紫铜屋顶,既增加建筑高度,又增强美观效果。  该楼装饰精致,豪华客房分别以中、英、法、意、德、美、印、日、西班牙等国风格装饰。  九、中国银行(中行大楼)  原址为德国总会,民国25年拆除,建中国银行大楼。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共17层(地下2层),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共同设计,立面是早期现代派风格,以垂直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又溶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墙用国产花岗石砌成,屋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形盖绿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栏杆花纹及窗格也采用传统装饰,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形图案。大门上方饰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现已毁),门外有9级石阶,配以2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厅内天花板两侧有八仙过海雕饰(现已毁)。大楼设备精良,地下建有先进的保险库。大楼内装有电梯14部,还有一套子母钟,确保计时准确一致。  十、怡和洋行(今外贸大楼)  该行自开埠初设此,现大楼是民国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将1~2层为一组,3~5层为另一组,形成水平状建筑标线,1~2层的门窗全部采用半圆拱式,配以粗犷大块面花岗石作建筑贴面,具有浓厚罗马大建筑风采。3楼有石栏杆阳台,3~5楼圆柱外侧各有石雕窗框。大楼装饰精致,窗口四周有多种雕饰,正门两旁有一对大壁灯,2楼中央有一个羊头雕饰。整个建筑给人以典雅、简朴、明朗的感觉。1983年加建2层。  十一、东方汇理银行(今东方大楼)  大楼建于宣统三年。建筑物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外墙用石块贴面勾勒平整的线条。2根爱奥尼亚巨柱贯通2层,明显地表现了横三段式划分,底层的基座层和上面的标准层比例和谐,使整幢建筑平衡、匀称,显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同时大楼又采用许多巴洛克手法:2楼的廊式阳台,窗架上密布的装饰,顶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处拱门上方有曲线状折断山花雕饰等。和谐、匀称、美丽、端庄是该建筑的突出优点。  十二、英国领事馆  原英领署办公楼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毁,现楼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为目前外滩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楼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水平划分,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和条理性。形成和谐、匀称、明朗、简朴的风格。英国领事馆的横线条就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围,使整幢建筑显得平衡、匀称、端庄、厚实。

上海的历史悠久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

------ 外滩1号是亚细亚大楼

介绍一下上海外滩的建设历史?

------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

上海外滩建筑群有哪些?

------ 外滩的建筑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外滩是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必到之处,浦西原公共租界的近代建筑群充满了美感与历史的沧桑感。

每一幢建筑,都几易其主,一砖一瓦,仍流露出当年的那份。

- 作业帮

------[选项] A。

《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B。

《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C。

《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设立“使馆界”的特权 D。

《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特权

上海的历史。

上海,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又在全国领风气之先。

在这里,有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

- 作业帮

------[答案] 外滩,豫园—点春堂,人民公园—跑马厅,江南制造总局,徐光启故居,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渔阳里—共青团中央旧址等等。

外滩十八号是什么地方 -

------ 外滩十八号就是上海外滩旁一幢古建筑楼,在中山东二路,门牌号码是18号,所以叫外滩十八号。

为什么上海外滩一带的古建筑称万国建筑群? -

------ 这一片建筑位于南京路的东端接外滩,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都是上海的优秀典型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这些建筑大多都有爱奥尼克式的柱子,显得庄重,再加上线条一般都是鲜明的很,当然细腻的雕刻也。

下图是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外滩西侧各种欧式风格建筑群。

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外滩建筑群形成于近代,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

它突出说明。

- 作业帮

------[选项] A。

殖民主义色彩浓厚 B。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

崇尚西方建筑文化 D。

国际文化交流活跃

关于上海历史建筑 -

------ 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

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

这幢大楼是外滩(。

东方明珠塔是不是历史建筑物? -

------ 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塔大约是20年前建造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不是历史建筑!。

上海外滩 建造历史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相关拓展阅读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