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棚都表演什么(中国傀儡艺术(下),“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对棚都表演的是中国古代的戏曲,几乎古代的几大戏曲都是可以用对棚的形式来表演的,所谓的对棚就是两个戏棚相对,两个戏班同时演出,这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盛行的...
戏梦关东:东北农村白活儿流行“对棚”,艺人不哭出眼泪不给钱
对棚都表演什么
对棚都表演的是中国古代的戏曲,几乎古代的几大戏曲都是可以用对棚的形式来表演的,所谓的对棚就是两个戏棚相对,两个戏班同时演出,这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盛行的,甚至还有一些则是三个戏棚或者是五个环状演出,也称之为是对棚戏。这种演出形式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比较盛行的,在很多地区都能够看到,尤其是有一些戏发,甚至一个月都能够演出20多台对棚戏,也有一些则是两班以一部戏连台的形式连续多天对棚演出,对棚表演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拓展阅读
中国傀儡艺术(下),“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备注: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芳华1982的读书笔记。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指傀儡
指傀儡俗称布袋戏,是用手指直接耍弄傀儡的品种。
它的基础是个布袋。整个傀儡,身高尺余,由头、上肢和服装组成。常以樟木雕头,布袋饰为各式服装构成傀儡的身体。手分拳、掌,连接在布袋的左右。
表演者的食指伸入人偶的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以丰富偶人手臂的动作。
被操纵的人偶能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等高难度的动作。
晋《拾遗记》记载:“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技巧变化,于掌中备百戏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乐府皆传此伎。”
指傀儡剧目丰富,擅长表现传统戏曲、现代故事、神话故事等。
布袋偶制作相对简单便利,是流传最广的傀儡品种。各地指傀儡的演出形式、表演风格、规模、名称都有所不同。
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的指傀儡较为精致。手套式木偶戏,又称指花戏,指灵巧的手指花样百出,但多称掌中戏。
掌中戏的操纵方法,即以演员的手掌作为偶人的躯干,用演员掌上的食指串上偶人的头,大拇指撑着偶人的左臂,中指撑着偶人的右臂。偶人的双脚基本是游荡式的,需要“出脚”时,或用无名指与小指夹住大腿舞弄,或是用演员的另一只手拨动偶人下肢的胫骨,模拟人的步伐。
用指头直接操纵,动作节奏明快,迅猛有力,擅长武戏。
掌中戏的表演艺术,有赖于演员的“指法”、“手路”。演员运用各种手势使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去表现内心活动,笑态、媚态、怒态、睡态、醉态等等。
老式的掌中戏台只能坐上两个演员,一为头手,一为二手。头手主演,他的一双手同时操纵两个人偶。一人操纵,左右人偶却判若两人,身份性格不同,思想情感不同,动作也不同。
演员既要进入角色,又不能“忘我”地进入角色,因为要以清醒的头脑去操纵。
福建掌中戏拥有319个传统剧目,并创演现代剧和童话剧56个。经典剧目有《蒋干盗书》、《武松打虎》、《雷万松打虎》等。
漳州的《大名府》是一出以特技表演著称的传统木偶名剧。它讲述的是宋朝年间,梁山农民军的头领们,为了搭救义士卢俊义,在元宵节晚上,化妆成卖艺的、打猎的、耍狮的,把大名府的城门官和衙役作弄一番,混入城去的故事。
这出木偶戏,把中国的传统武术、杂技和戏曲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台湾民间把指傀儡称为布袋戏,因为掌中人偶的形象构造必有布内套。以布内套连缀头部及四肢,外着服装。
演员的手肘布内套中活动,利用布内套的拉扯、张弛,为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身段。
台湾掌中戏班的全部行头用一个布袋就能装下,轻装简载,到处流动演出。老式的掌中戏台下有个特殊的舞台装置,即在舞台面的底下张了袋形的布篷。
演出前,演员依出场先后顺序把一个个傀儡伏卧于布篷,演员顺着手势套上傀儡,替换傀儡。
所谓的布袋,指的就是这个袋形布篷的特殊舞台装置。
台湾布袋戏在宗教戏神信仰上大都供奉田都元帅,同属福建梨园戏、莆仙戏及潮州戏等闽南系统。
传统的布袋戏台在台湾称为“排楼”,宽约四尺五,高约四尺。木质精工雕镂涂金箔,辉煌灿烂,若一座宫殿,又称“彩楼”。
另一种简单的布袋戏台,称为“水流内”,结构分为两层,顶棚与下棚,演出时用四根龙柱支撑,又称四角棚。中间加两块加官屏,分为三个进出口,中间小门上贴班名,左右边门,分别悬挂“出将”、“入相”。下棚内部底座装一白布袋放置木偶,依演出顺序排列。
一个戏班有六至十余人和两个戏台箱子,放在两辆牛车上搬运。戏台的宽度正好可挂在或搭在牛车的棚上,因此称牛车棚。
演出时前场两人操纵木偶,后场有大鼓老、头手弦呐、二手弦呐。这个时期的戏班组织,严格遵守师徒制。
20世纪50年代,布袋戏转向戏院内演出,为适应戏院宽大的舞台,放弃传统的彩楼,增加布景、灯光、景片的变化,木偶的尺寸也增加到一尺三。
这种舞台的改革,有利于快速地武打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金光戏。另,台湾霹雳系列布袋戏,是因为每出剧名都有“霹雳”二字,如《霹雳金光》。
扁担戏
“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嚣,词白则以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
扁担戏是运用指傀儡或小杖头傀儡为戏剧表演的独角戏。表演形式简陋,却巧妙而精彩。
演出时,支撑舞台、耍弄傀儡、唱念、奏乐等都由一人完成。一个人用扁担肩挑道具四处赶场,行动方便,成本低廉。扁担戏在乡镇农村最为流行,流传地区很广,表演形式大同小异。
“击鼓其镗曲未终,街头去处急匆匆,世间多少无穷事,尽在肩头一担中。”
扁担戏的特点就是独角包揽一台戏。吴桥扁担戏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付担子,一头是小戏台,一头是装木偶、道具、乐器及艺人衣服的圆笼。
演出时艺人用扁担支起小舞台,下垂幔帐,艺人钻到帐子里鸣锣击鼓,吹打弹唱,同时还要用手举木偶表演。一人演一台戏,同时要为几个角色配音。
艺人借助“口琴子”来说台词。“口琴子”通常是用两片铜片支撑,有着独特风格和韵味。
扁担戏的木偶可分为小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两种。
扁担戏,按老规矩由十二个傀儡组成,分为:旦、文武白脸、丑、红、净、花、八戒、猴、丑婆、三花脸。造型夸张。
扁担戏的剧目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布袋木偶演出的小戏,如《王小卖豆腐》,这种剧目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另一种是从地方戏曲舞台上搬过来的剧目,如《铡美案》,绝大多数用小杖头木偶演出。
扁担戏没有固定的唱腔,因时因地而异。如吴桥的扁担戏,先以河北梆子为主,后加入京剧、评剧和秧歌剧。
一场大戏演出时间大约为四十分钟。
河南太康县马头镇布袋木偶戏演出舞台的面积不到0.3平方米,有人称是世界最小的舞台。
不论台面上的打斗多么激烈,台下都是由一个人左右手上套着的傀儡,配以嘴里的唱词,口含铜哨,模仿男女老少不同腔调说唱,在舞台下的布袋内进行表演。
小小舞台,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湖南的布袋戏以邵阳最具代表性,舞台设在堂前檐下、渡口码头,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都靠艺人一人,口、舌、脚、手并用。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傀儡不到一尺,一般眼、嘴不能活动,有臂无手,取东西时用手臂抱住。
“台帷如被单,一人一戏班。天下众生相,都在指掌间。”
四川的被单戏因用被单似的布帷围成舞台而得名。
广东单人班俗称鬼仔戏,多流传于茂名、化州等偏远之地。艺人用一根扁担挑着全部表演戏具和木偶,四处流动演出。
表演的艺人身兼表演、音乐、说唱、道具等职。
逢“文场”戏使用杖头木偶,若有众多人物上场时,就把次要角色插在舞台两边的木架上。
舞台是以扁担支起小方帐,帐顶上架设神龛似的小舞台,艺人在帐内操纵木偶和乐器。
单人班没有固定的剧本,大多由前辈口传身授,代代传承。
全国各地的扁担戏中都以“打虎”戏为骨子活,如《雷万春打虎》、《武松打虎》等。“打虎”是傀儡戏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也是最古老的剧目之一。
打虎戏并非扁担戏的专利,海南临高等地的人偶同演的杖头傀儡戏中,仍保留了真人与傀儡虎打斗的场面,保留了“东海黄公”人偶同演的遗风,成为临高传统傀儡戏的一大特色。
侧支傀儡
铁枝傀儡,俗称仔戏。因操纵木偶表演的杆是铁杆,又称为铁枝戏或铁线戏。
广东惠来、海陆丰、潮汕一带称“皮猴戏”或“阳窗纸影戏”,因其表演方法与纸影、皮影相同。
铁枝戏是把平面的纸影变为立体的戏偶,皮影在广东被称为“阴窗”纸影戏,故铁枝戏也称为“阳窗”纸影戏。
铁枝傀儡主要流行于福建闽南方言地区和广东汕头地区,以潮州为中心在周边地区民间进行演出。
人偶高约一尺,后加大为一尺四,铁线长约为一尺,后加长至一尺六。背后及双手各安上一根铁枝用以操纵,还有一根铁钩用来勾引木偶踢脚或扎独脚架。人偶穿着的服装如潮剧使用的绣有花鸟龙凤的戏装。
铁枝傀儡的操纵方法与皮影操纵方法相似,表演时艺人在木偶背后盘腿而坐,手持三根铁杆进行操纵。三幅竹帘或绣幕作底幕,摆上小桌椅等道具在台前,艺人在竹帘后操纵。
潮州铁枝木偶主要以潮剧作为主要声腔,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
潮州铁枝木偶戏班,通常都拥有四箱两囊,及角色两箱,乐器一箱,布景一箱,两个竹囊则装大鼓、日遮、油布、搭台用具等。
舞台约一丈见方,离地面约四尺五。台前上方挂太平框,上书班名,两旁摆着玻璃屏风,台中挂着三幅竹帘。表演区正面挂一锦帐,左右两片为出将入相。
操纵者席地而坐或屈坐,人偶从缝隙和流苏中出入平行移动。
传统的铁枝傀儡戏班由九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三人。
表演木偶的操纵杆有支,主杆置于人偶背后的中部,侧杆分别置于两臂,表演时,艺人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握主杆,支撑着躯干,拇指、食指则夹捻木偶左臂铁线,右手操纵木偶右臂铁线。
传统的剧目有《黄飞虎反五关》、《陆文龙归案》、《洪少玉》等。
“傀儡排场有数般,居然优孟具衣冠。丝牵板托竿头戳,弄影还从纸上看。”
这种从侧面支撑,横向操纵傀儡的技艺早已有之,如汉代的“鱼龙之戏”和唐代的“窟儡子”。
铁枝傀儡和侧支傀儡,一脉相承,只是偶人缩小了很多,演出形式也更为轻便。
《钟馗嬉蝠》和《渔家乐》,都是侧支横向操作傀儡的优秀作品。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平面傀儡即影戏,也称皮影戏、灯影、土影戏,是人、物、影偶借助光源投影为戏的艺术。影戏历史悠久,分布甚广。
在白色的幕幔上,仅三五位艺人即可操纵影偶,表演金戈铁马、佛道神魔,也可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现代操纵影人,虽形式不同,方法各异,但基本是一根颈条,两根手条。通常左手持影人的颈条,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夹拿影人的右手条,中指与指夹拿影人的左手条。影人有不同的人物类型,也有不同的操纵方法。
中国的影戏在宋代进入成熟时期,与说唱艺术结合,能演出复杂的烟粉、灵怪、传奇和历史故事。
《梦粱录》有记载: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
京师影戏的人物,最初用白纸雕刻而成,因易损坏,后改为皮雕,并施彩画,造型有正、丑之分,以寓褒贬于其中。它在运用民间剪纸技法的基础上,直接借鉴了傀儡的造型。
影戏与铁枝傀儡表演技法类似,都是靠托棍平持操纵,分为主杆和侧杆,主杆持头,侧杆持双手。不同的是,傀儡是直观欣赏,影戏则需将影子投射到屏幕上欣赏。
而在艺术风格上,影戏更为夸张,更具喜剧效果。
影戏因为成本低廉,行动灵活,内容丰富,好看又好听,广为传播。
明代唐寅有诗云:“纸做衣裳线做筋,悲欢离合假成真。分明是个花光鬼,却在人前人弄人。”
皮影戏因是通过光影展现,能营造出超过人戏舞台和木偶戏的独特艺术效果,行车走马,庭院殿堂,精雕细刻,生动逼真,这些是人戏舞台和木偶戏舞台难以企及的。
药发傀儡
药发傀儡一词出现于宋代,也称为药法傀儡。
最初的药发傀儡是传统幻术戏法的一种彩品,是“焰火”的一种,施放之前外形如同花炮包裹得很紧很小,便于藏压,内藏火药作为动力。同时还有各种可以产生人物形象、奇异景观和迸射各色光焰的材料等附件。
表演时巧妙引燃,焰火绚丽,人物、花卉、景观随火光而出现。或借助火药的力量,将预先制作好的傀儡射到空中。
“烟火戏”的制作基本是用竹为骨,也可根据大小贵贱用铜丝、铁丝为骨,用刷过矾水的桃花纸为衣,麻线为筋。
若做楼台拱柱,只需在药以外套以纸筒。做人物禽兽,横骨用竹圈,直骨用线,再装入用途各异的哄药、紧药等,制成各种不同的场景,再染以彩色,折扁成软器,外再加直通,便可点燃发射到空中。
“炮打襄阳”,是一出著名的烟火剧,歌颂了明代朱元璋用火器攻占襄阳城的战功。用烟火表现火器攻城,效果逼真,融烟花爆竹与火器为一体。《鹅幻汇编》中有详细的记载。
药发傀儡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如在湖南称为统花或焰火,是硝药、草纸藏压而成,焰火中会映出“三星赐福”、“刘海戏蟾”、“百鸟出窝”等。
ps:码字不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