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为什么可以一对一(“双减”一年成效显著)
双减政策目前并没有全国实行,只有部分几个城市试点,但预计实行效果还不错的话,肯定会统一全国的。双减政策其实就是可以给学生减压,不让孩子们有课外辅导,但很多家长觉...
“双减”后培训机构固客有招:周中线下学 鼓励上网课
双减政策为什么可以一对一
双减政策目前并没有全国实行,只有部分几个城市试点,但预计实行效果还不错的话,肯定会统一全国的。双减政策其实就是可以给学生减压,不让孩子们有课外辅导,但很多家长觉得规定后,有钱人想补课还是会请一对一家教,而穷人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其实针对这一措施,教育部也规定过不允许,只是不好管控而已,一旦发现是可以举报的。下面,就快和关注常识网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
本文目录
1、双减政策为什么可以一对一?
2、双减政策可以上网课吗
3、双减政策教育机构会倒闭吗
双减政策为什么可以一对一?
事实上,教育部对此早有规定: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得以导师的名义开设补习班,进行学科知识培训。也就是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几个人还是“一对一”,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外,任何个人或个人都不能开展学科培训活动,哪怕是家教也不行。
第一,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以导师的名义教育学生。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许多教学机构和在校老师进行了彻底审查,一些教师面临着“下岗”的境况,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改行专门做一对一的培训,这样让“双减”政策的效果治标不治本,课外辅
导班变成了另一种补课形式,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种“改变”的本质,其实是课外补习班的“重生”,让这些新的“导师”有资格并收取学费。因此,相关部门的这项规定,实际上为那些想通过一对一家教赚外快的人断了路。
其次,学校教师不能以有偿形式为学生补课。课外补习班被禁止,一对一补习的未来不明朗。一些家长把目光转向了学校教师,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应该比市场上的教育机构要好。另外,作为最了解孩子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老师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但是,学校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课堂上。而对于其他没有接受过学校老师一对一培训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双减政策可以上网课吗
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不能补习,并不是完全不能补习,只要合规的,规范化。
双减政策肯定是要管网课的,现在来讲的话,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都会受到这个政策的影响,否则的话也不会出现很多网上教育平台大面积裁员的情况。
双减政策教育机构会倒闭吗
并没有全部倒闭。
双减首先是不准新开学科类教培机构,而不是所有培训机构;其次在双减政策下,随着市场的供需变化,学科类教培机构会自然减少直至消亡(当然,家教类会一直存在);最后,有部分学科类教培机构会转入素质类培训模式,从而催生更多、更全面的素质类培训机构,加大素质类培训机构的竞争,但再也不会有更多、更疯狂的资本介入培训机构了。
拓展阅读
“双减”一年成效显著
光明日报记者 陈 鹏
“走!约一场羽毛球。”北京海淀家长陈同然的提议,总能得到孩子的积极响应,只是如果临时起意,连体育馆的场地都订不到。
“马上二年级的孩子,不再围着培训班团团转啦!”陈同然告诉记者,自从2021年7月起“双减”政策实施后,他终于松了口气。
课外时间多了,校外培训班少了。孩子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空出来的时间,“名正言顺”地让位给文体活动。
“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年,记者走访北京一些曾经校外培训机构集中的区域发现,昔日门庭若市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难见踪影,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
在安徽合肥小学生家长陈秋萍眼里,“孩子的变化很直观”——放学回家后,能有时间玩了,以前真没时间玩。最近,孩子对电脑编程感兴趣,总和爸爸“一起捣鼓”。
“原来作业多的时候,要写到晚上9点多。现在在学校里就能完成作业,老师还能当天讲解。”陈秋萍说。
这一年来,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总量上得以控制,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
每天放学前,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的学生都会收到一张“任务清单”。正面是全体学生必做的基础性任务,背面是给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性任务。挑战性任务可延续到课后服务时间完成,教师要批改完任务清单。作业里的错误,要用双色笔订正。
这一年,作业设计更优,课堂教学锚定提质增效总目标。这意味着,课堂上的黄金45分钟,变得至关重要。
“‘双减’推动了学校实施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改进教学质量上下大功夫。”西安高新逸翠园初级中学校长杜丽萍介绍,该校每一节课均以“乐学、会学、学会”为主线来设计,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方式落实教学任务。
“‘双减’成效初显,这个成效是体系化和综合性的,尤其是学校治理体系,通过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以及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等抓手,有了整体化重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作业改革”成效尤为突出,它撬动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在全国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典范经验。
2022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起大规模问卷调查,对168.9万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后,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薛海平坦言:“‘双减’的阶段性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也应该看到,家长对孩子学习质量的担心仍部分存在,一定程度上让校外学科类培训有机可乘。”
2021年9月,教育部明确了7种“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形,当年全国各地共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2200多项。2022年寒假,共查处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1042人次。
事实上,“双减”之后,考试评价改革趋于灵活,“开小灶”难以奏效。
山东青岛一名初中学生家长郭峰发现:“‘双减’后,中考题越来越灵活,更加考查素养和能力。如果再一味刷题,恐怕很难应对考试了。”“双减”下的中考命题导向,是要让教师善教,学生会学。
云南将于2023年迎来体育中考满分提至100分的第一届考生。内蒙古、吉林等省份的多个地市已经开始艺术类科目中考。山东烟台提出,将“家务劳动”“读书”“志愿服务”纳入中考,列为综合素质评价获评A等级的必要条件。
“为了让学生家长更放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薛海平建议,加大查处力度,严禁培训机构以个人名义违规提供学科类培训;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做好辅导答疑、拓展提高等工作;积极探索并建立全面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家长以及教师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6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以上就是关于双减政策为什么可以一对一(“双减”一年成效显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