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堤(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摧毁两座城市,淹死百万人)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黄河决堤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河决堤淹死了多少老百姓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黄河决堤是什么意思黄河决堤的意思:堤岸...
黄河决堤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黄河决堤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河决堤淹死了多少老百姓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黄河决堤是什么意思
黄河决堤的意思:堤岸被黄河冲开。“决堤”一般指堤岸被水冲开。决堤是水漫过堤顶后逐步带走了筑堤的泥土,然后堤身变薄变软,挡不住上游的水,堤垮了就叫决堤(这是自然因素决堤)。
还有就是人为的决堤,就是为了保护大部利益,牺牲局部利益,当洪水来临时,根据需要,将堤挖开,让洪水进入预定的蓄滞洪水区。
河流决堤是一个流域内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原因,水位急剧上涨,水漫过堤顶后逐步带走了筑堤的泥土,然后堤身变薄变软,挡不住上游的水,导致河水冲毁堤坝的现象。
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哪次造成的伤害最大?
在历史上,黄河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6大变化。清初胡维在《禹贡锥指》提出黄河有“五次迁徙”。算上咸丰五年(1855年)的通和乡的分歧,总共有“六次大迁徙”。根据航道变迁后的河流方向,可归纳为四个时期:西汉先秦至北溪时期,东汉东溪时期,唐,唐时期。北宋,南宋的南溪时期和近代的东溪时期。
在古代,对黄河影响最大的六种改道措施,其中一种导致超过1200万人受到违规影响
第一次大迁徙:春秋战国至西汉末期。在此期间,黄河保持了一定的河形,历史上被称为“大河古河”。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是,黄河经历了从无堤到堤防,从地下河到地上河,从无堤到确定的频繁溢流的过程,并发生了第一次大改道,这条河开始了。从北到河。如此向南移动的过程。根据研究,在周鼎王第五年(公元前602年)爆发的Suxukou记录是黄河的首次突破。在此期间,抚水,漳水等水域汇合到东部,从晋南和今天进入渤海。 《汉书·地理志》将河流的方向记录为:姑苏Xu口-今天Pu阳西南-金冠陶县东北-临清南部-德州东南-东莞东-孟村北部-黄hua西南。
第二次大迁徙:东汉至唐末。在东汉,王Man进行了改组并建立了新王朝。公元11年,黄河冲破了魏县(今河北大名东)的元城。饮用水向合庆县以东的县溢出。据说王Man主张他的祖坟没有因为河的东流而受到威胁。洪水持续了将近60年,没有堵住河口。公元69年,王静领导河流管理,在西汉长寿金至大河之间修建了一条古道,在当前的黄河与马家河之间穿行,直至利金入海,从而形成了黄河。第二大变化。王靖控制水源后,黄河相对稳定了600多年。
第三次大迁徙:唐末至北宋末。从唐末开始,黄河下游逐渐淤积。到11世纪初,在当今山东的商河,惠民和滨州县,黄河已成为“高尚的房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溃堤改变航向,成为第三次大迁移导流,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部流经目前的富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的河yu河(现为南运河)和界河(现为海河)在天津入海。 1060年,穿过汉大河西段古道和杜马河(今马家河)的一流水道入海,被称为二姑河。
第四次大迁徙:南宋。南宋建炎第二年,宋组织金兵南下,人为地打断河水,使黄河“由泗至淮”。从那时起,黄河从传统的北流和东流出发,进入了南流期。在随后的700年中,黄河照常从东南流向淮河。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分支机构。 1194年,黄河在舞阳破裂。这条河进入山东的巨野和运城,分为两个分支:从北青河到利津再到北部海域,从泗水到淮到再到南部海域。第五次迁徙:金元至明嘉靖年间。从元代至元代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元武,阳武,中牟,盐津,开封,湘府,旗县,陈流,通u,太康,延陵,扶沟等地处决了十五次死刑,主要分为3股,其中一股从中牟向南,经过围市,燕陵和扶沟,从from水流向淮。另一个在开封内转弯并向南流动,经过通Tong,泰康等地,从涡流到淮河。黄河分流被称为第五次大迁徙。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黄河“老南河开始被完全堵死”,潘继勋管理后,河道基本固定,即今天的地图上被遗弃的黄河。
第六次大迁徙:清咸丰时期,或近现代的东流时期。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做了一块青铜瓦,通过章丘运河,经小燕河入大庆河,从利津入海,分为三个分支。因此,黄河结束了从淮河入海的700年历史,并开始从渤海湾向东流入今天的黄河。
应该指出的是,在1948年之前的3000年中,黄河在各个时期分别向东,向北和向南流动。至于黄河引水及其变化,原因不能用一两个句子来说明。我们通常可以认为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因此我们将不分析细节。但是需要说的是,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祖国的发祥地。母河需要每个人的保护。
历史上黄河决堤多少次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决堤拓展阅读
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摧毁两座城市,淹死百万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将黄河的波澜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几千年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被中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可是,黄河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悲伤”。据统计,从公元前168年到1840年,2000年间,黄河流域一共发生了316起大小洪灾。算一下,平均约6年就有一次洪灾。如此高的洪灾频率,在世界各大河流中是极为罕见的。
其中,在1887年发生的一次洪灾,造成黄河决堤,一次性就淹死了100多万人,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33年前吧。
1887年,中国正处于清朝光绪年间,形势一片大好。
那时候,清朝早已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收复了新疆,西方列强暂时没有与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计划,国内外形势较为稳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启动的洋务运动,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李鸿章奉命组建了北洋水师,从国外购买了一批新式舰船,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强力量……
从种种情况来分析,将这段时期称为“同光中兴”,都是名副其实的。
然而,谁能想到,仅仅是一次洪灾,就把“同光中兴”打回了原形。
1887年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春雨增加,黄河上游、中游地带迎来了春汛。由于水利不兴,河道管理不善,进入7月后,永定河、北运河、黄河等河流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决堤。这些决堤带来的损失不大,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为后来的黄河大决堤留下了隐患。
9月30日,在经过连日暴雨后,积蓄了足够力量的黄河终于爆发了,在郑州出现决口。开始,决口只有30余丈。只用了3天时间,决口就迅速扩张到300余丈,相当于1000多米。浑浊的黄河水,像一头咆哮的野兽,挣脱了堤岸的束缚后,向下游扑去。堤外的城市、村庄,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被黄河水淹没……
在这次洪灾造成的大决堤中,郑州、开封这两座大城市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朝时期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一座新兴城市,人口稠密,经济活跃,这就使得大决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格外沉重。
按照正常的理解,发生洪灾之后,官府应该第一时间组织人力堵住决口,赈济灾民,开展灾后重建。可是,清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着力调集人手,防范人民起义。到了10月15日,清朝才发放10万两银子的赈灾款。到了11月9日,清朝才派遣礼部尚书李鸿藻奔赴河南,督办河务,抢修河堤。
李鸿藻是清朝名臣,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为官清正廉洁,却并不擅长河道治理,因此抢修工程进展缓慢,而且不够坚固,1888年6月又被洪水冲垮。经过反复折腾,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堤抢修工程才宣告完工。
光绪皇帝对李鸿藻的表现很不满意,以督率无方之名将他罢免,革职留任。不久,李鸿藻回京述职,也未能恢复职位,直到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才开恩让他官复原职。
在1887年黄河大决堤中,“受伤”最重的,当然是当地老百姓了。清朝时期,国家没有建立灾害统计报告制度,因此难以知道精确的死亡人数。但从各种州县志记载的数据显示,这次大决堤,至少造成了150万人丧生。
以上就是关于黄河决堤(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堤,摧毁两座城市,淹死百万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