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志愿军伤亡5.6万人)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真相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长津湖战役九兵团伤亡多少中国...
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真相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长津湖战役九兵团伤亡多少
中国 战斗伤亡:19202人 ;联合国 战斗死亡1029人 负伤4582人失踪:美3师7师陆1师共853人 ;非战斗减员:中28954人联合国军7338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长津湖之战,也称为长津湖战役或长今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战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东线部分。 我国介入冲突以后不久,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渡过鸭绿江,进入北朝鲜东北部, 在朝鲜东北部之长津湖包围联合国军,令长津湖地区的美国第10军十分意外。一场历时17天的残酷战斗在严寒气候条件下随即展开。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间,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的6.5万多国部队,被宋时轮上将指挥的大约16万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包围。 中国军队由于拥有战略突然性而包围了多国部队。之后由于冻伤和补给不足及武器装备严重劣于美军而受到各种严重损失,并且无法阻止多国部队突破包围圈撤退。得以逃出包围圈,从兴南港撤离,同时也标志着多国部队完全撤出了北朝鲜。
长津湖战役伤亡对比是什么?
长津湖战役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美军和英军的损失在1万9千人以上。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当时三八线附近的东线战场,当时朝鲜军队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鲜的临时政府江界也被美军步步紧逼。可以说整个朝鲜当时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了。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第九兵团被紧急调往美朝交战的东线战场。
地理位置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朝鲜战争中“长津湖之战”,陆战一师到底伤亡多少?
这是第二次战役。
陆战一师从10月26日元山登陆(长津湖战役是在11月27日)到战役结束12月15日,阵亡:718人,失踪192人,负伤3504人。
志愿军死亡多少?中国历来就是无名英雄多,谁管那么多,但是第九兵团(下辖12个师,共计12万人)没有参加下一场战役,直到51年3月才重新出现在正面战场,可以想象这个大兵团的伤亡是极其巨大的。
到现在连中国政府都没有搞明白中国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到底死了多少人,现在又说是18万人,接近实际数据(连名单都搞不明白,怎么会搞懂实际死亡人数),因此这个数据也是忽悠老百姓的。
一场战役阵亡近千人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伤亡了,但是这个数如果按照中国军队伤亡的标准简直就是轻微损失。
陆战一师也叫瓜达卡达尔师,是当时美军中全自愿兵组成的军队,虽然三分之二以上是新兵组成,但是确是一支职业化军队,具有很强的职业意识。
陆战一师的补给,中国军队始终没有切断,虽然陆地通路已被中国十万大军切断,但是从空中而来的补给却源源不断(通过机场和空投),并且借助空中优势,陆战一师成建制打通了退路,这场战役的确是对于中国政府有很大的震撼力,自此中国志愿军放弃了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对付美军即便是5倍以上的兵力都是不够的。
长津湖战役当年打的有多惨烈?美陆战1师是如何逃出志愿军包围圈的?
看《长津湖》的电影,恐怕很多会带着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实在是太悲惨了。抗美援朝当中,志愿军第9兵团的3个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和寒冷的环境下,与武器装备均为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展开了直接的较量。最终,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那么,长津湖战役当年打的有多惨烈?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敌军武器装备一流的美军,在战斗中,志愿军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尤其是面对寒冷的天气,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成建制被冻死。那么,美陆战1师是如何逃出志愿军包围圈的?第一,美国工业实力很强,造桥技术先进。第二,美国不断地支援。第三,志愿军后勤力量不足。
长津湖战役当年打的有多惨烈?
当时的志愿军在寒冷的冬季,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经历了巨大的困难,抵达了预设战场。美军是要逃跑的,他们也知道,一旦被围困,将很难在存活下来,所以拼了老命的突围,毕竟他们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他们不仅有航空母舰的配合,还有坦克、大炮以及航空兵,志愿军坚强的顶住了压力,但损失也是很大的。尤其是,他们穿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长时间的一动不动,最终出现了悲壮的“冰雕连”,可以说这场战役是非常惨烈的。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就达到了4000余人。
美陆战1师是如何逃出志愿军包围圈的?
第一
美国的工业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水门桥是美军陆战一师撤离长津湖的必经之路,志愿军已经炸了,但美国仍然能够快速的建好,这都得依赖美国先进的工业能力。
第二
美国对于美军的撤退可是下了大功夫,航空兵以及军舰炮不断对我军的地面部队进行轰炸,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得我军行军很艰难,依靠着双脚,难以追上四个轮子。而美国还在源源不断的对地面部队进行资源,不仅是武器装备还包括给养。
第三
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天寒地冻,战士脚冻坏了,连路也走不动,最后只好眼睁睁看着残敌跑掉。再加上战役预备队没能及时赶到,所以没有能够截住敌人。而在侧翼的阵地上一直没有开枪阻击,后来才知道他们早已化成一群冰雕,全都是战斗队形冻死在了阵地上。
长津湖美陆战一师真实伤亡 究竟损失多少人
惨烈的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的战史记录:此役陆战一师阵亡604人,失踪192人,负伤3503人。一场兵团级的大战役,24000人的陆战一师仅死亡796人(含失踪),就如丧家之犬一样狂奔100多公里逃到海上,怎么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近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陆战一师严重隐瞒了伤亡人数,实际死亡人数应该是记录的5倍左右。
长津湖美陆战一师失败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27军80师在新兴里包围了美军第7师31团战斗队,第7师副师长赫斯特准将急忙向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求救,在电话里他哭诉道:第31团一天阵亡了近400人,现在已经被包围,请史密斯至少派出一个营的援兵支援他。可史密斯手里也没有一个营啊,想来想去,他想到了配属给陆战一师的那200多名只吃饭不干活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员来。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也同样享受到了在日本驻军的权利,但此时的英国经济举步维艰,因此只以英联邦的名义,在横须贺象征性的驻扎了一支“皇家陆战队第41独立战斗队”。说是象征性,是因为包括指挥官德赖斯代尔中校在内,一共才235人。
之后不久,麦克阿瑟将这支独立战斗队划归远东海军中将乔伊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已经吃了几年闲饭的德赖斯代尔向乔伊表示,看到前线打得火热,自己在后方闲着实在不好意思。乔伊顺水推舟将他们配属给陆战一师。史密斯师长也没有反对,多养两百多人而已嘛。
现在,史密斯师长想到了他们,不能光吃饭不干活啊,虽然人少了一点,但是可以临时加强啊。史密斯给德赖斯代尔加强了陆战一团3营G连、步兵7师31团B连和师部营机关连,又派给他3个坦克排,总计17辆坦克、171辆卡车、922个人。
史密斯看到英军的武器寒酸,又给他们换上了美军的武器。这样拼凑出一个营的兵力,由军衔最高的德赖斯代尔中校指挥。在史密斯的心里,大家都是海军陆战队,水平应该不会差太多,然而后面的事情让史密斯后悔不已。
临时加强的这支部队称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早上9点45分他,他们从古土里出发了。古土里距离第31团所在的新兴里公路距离只有30公里。然而才刚刚走了2公里,特遣队就遭到志愿军打援部队的阻击。志愿军第20军60师的战士,用数量不多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将特遣队死死地钉在原地。
德赖斯代尔感觉到志愿军火力并不强,他决定将坦克和汽车混编起来,开足马力冲过去。听到这个想法,坦克排排长明白了,这位长官对于坦克作战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他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给德赖斯代尔普及了基本的装甲作战常识,并建议他向陆战一团求援。
德赖斯代尔照做了,此时已经是中午一点了。陆战一团团长接到电话后,只得又派出12辆坦克前去支援。坦克到达后,德赖斯代尔重新布置了部队:17辆坦克打头阵,41战斗队紧随其后,陆战一师G连、师部机关连、7师B连一起排在中间,12辆坦克殿后。
等做完这一切,已经是下午4点,天快要黑了。特遣队已经被阻击了6个多小时。坦克排长再次提醒德赖斯代尔,这样的排列坦克应该能冲过去,但汽车就危险了,只要被打坏几辆,就可能全部无法通过。
志愿军共击毙162人,击伤159人,俘虏237人,击毁坦克、汽车共74辆,缴获火炮20门。德赖斯代尔只带着364人冲出了山谷赶到下碣隅里,他兴冲冲的地向史密斯报道,并说只要稍加休息,他的人就可以继续向新兴里出发,去解救第包围的第31团。
史密斯气乐了,他强忍着怒气提醒德赖斯代尔:你还剩多少人?直到此时德赖斯代尔才发现,自己已经损失了过半的人员,不知道他在山谷中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一口气跑回来都不敢回头看一眼。史密斯师长后悔万分,白白赔上了一个陆战连和一个机关连,尤其是机关连,那里面可有一大半军官啊。
长津湖战役的评价
长津湖战役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意义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产生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后人对长津湖战役评价也各不相同,不可否认的是,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开始扭转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长津湖战役后,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整个朝鲜半岛的东部地区,自此以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彻底将美军遏制在了三八线以西。毛泽东评价长津湖战役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同样,在这次战役中,也暴露了志愿军物资困乏,火力不足等一系列的缺点,看出了志愿军和美军在装备上的实力悬殊。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长津湖战役成功撤离之后,也被高度的赞赏和评价,他们被认为重挫了人民志愿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使得中国志愿军主要作战军团不得不撤离前线,也奠定了美国军队将朝鲜战争继续持续下去的信心。虽然在军事战略上有了重大的挫败感,但是在军事实力上美国有着巨大的信心准备。
人们对长津湖战役的褒贬不一,对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也大致不同,但是就整体的战争走势而言,长津湖战役在整个战略意义上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场的局势,中国志愿军迫使美军撤退三八线以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取得战略性胜利的同时,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各个师部也逐渐撤离前线。
长津湖战役双方伤亡人数
长津湖战役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美军和英军的损失在1万9千人以上。
长津湖战役发生在当时三八线附近的东线战场,当时朝鲜军队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鲜的临时政府江界也被美军步步紧逼。可以说整个朝鲜当时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了。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第九兵团被紧急调往美朝交战的东线战场。
在第九兵团进入朝鲜后,我军采取进攻美军侧翼,将其打散打乱,然后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了达到战术要求,我军经常长时间一动不动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时候我军是紧急入朝的,衣物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再加上朝鲜北部地区气温极度寒冷,达到零下二、三十度简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这场战役中,大量志愿军的将士被冻伤冻死。
志愿军的这种窘境在长津湖战役时更是达到了巅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军和我军的精锐在长津湖地区碰面,双方立刻展开了激战。当时参与长津湖战役的是美军陆战1师以及两个步兵师,如果加上本就驻守在这里的南朝鲜第一兵团,这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人数达到了10万人。在我军方面,参与战场战役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中第20、26和27三个军,人数达到了15万人。
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我军依旧以用了一个月的进攻侧翼,分割包抄的战术为主。大量的志愿军将士伏在雪地中,等美军行军到一半的时候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因为缺少御寒的衣物,冻伤的志愿军将士达到了全军的五分之一。这15万人至少有上万人因为严寒而失去战斗力或冻死。而载入军史的“冰雕连”就诞生于长津湖战役中。
在志愿军的袭击下,美军的重武器施展不开,全军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被志愿军围追堵截。面对志愿军的疯狂攻势,美军决定南撤。因此打了一个月的对抗战到了长津湖战役时,变成了包围歼灭战。
之后我军对美军进行了层层封堵,但因为阵线问题,美军南撤的阻力越来越小。最后美军依靠7艘航母的掩护,乘船全体逃离了朝鲜东北部地区。在战后的统计中,美军阵亡2万余人,南朝鲜阵亡一万余人,而我军阵亡一万九千人。除了阵亡的战士之外,还有四千人被严寒夺去了生命。因此我军的伤亡在两万三千人以上。
而根据美国人的数字,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伤亡6800余人,非战斗伤亡1.3万人,其中作为主力的陆战1师战斗伤亡4433人,非战斗伤亡7313人,步7师战斗伤亡2200人,非战斗伤亡4000余人,英军伤亡500人左右。
冰雪长津湖,铁血铸辉煌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不对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团的纪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现代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长津湖战役的“强弱”之势,并不是指人数上的多寡,而是武器装备与战力上的悬殊。例如,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主力之一27军,入朝时只有45辆汽车。因为天气寒冷炮管收缩,炮弹都打不响,手榴弹成了“重武器”,御寒的衣物也严重供应不足。
而他们面对的,是堪称“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陆战1师。该师自1941年成立以来,经过瓜岛战役、冲绳岛战役,从未吃过败仗。
长津湖一役中,美军有7艘航母、500架舰载机掩护,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无数。在这样的对比下,志愿军并没有畏惧、怯战,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最终打败了敌人,扭转了战场态势。
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拓展阅读
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志愿军伤亡5.6万人
“气温大约有零下40摄氏度,很多战士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趴在雪地里隐蔽直到被冻死。咱们的装备没有敌人好,但是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才能保卫祖国,把敌人打跑了,咱们才能有太平日子过。”——原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79师司令部参谋常宗信回忆。
长津湖战役被军史学家列为与十字军东征、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平齐的世界历史早上最残酷的十大战役之一。美国战史评价这场战役是“最艰苦的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称“这次战役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北部,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树林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是朝鲜最为苦寒的地区。夜间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度,1950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季节。当时参战的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曾说:“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是成吉思汗来了也征服不了它。”
志愿军和美军为何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直接较量?原因是“联合国军”不甘心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一次战役中的失败,1950年十月初,美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兵分两路展开钳形攻势,向鸭绿江推进,试图一举消灭朝鲜境内的全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麦克阿瑟更是狂妄地叫出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奉命紧急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6军,第27军与美国陆战1师在长津湖地区狭路相逢,展开了直接较量。
第9兵团原隶属三野,是一个加强兵团,采用了少见的四四制编制。该兵团下辖三个军,每个军都有四个师、四个团等类似的编制,总计12个师合计15万人。战役前夕该兵团还在东南沿海进行渡海作战训练,是收复海峡对岸的主力军。
原本预计留给第9兵团入朝作战的准备时间很多,但是随着朝鲜战场的形势紧急,第9兵团来不及更换冬装,仅身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在得不到充分补给的情况下出击朝鲜。尤其是第20军,每个班的战士仅有一两床棉被,夜间都是抱在一起取暖,入朝的第一天,就冻伤800人。
当时第9兵团携带的干粮大多都是煎饼、馒头和土豆,由于需要隐瞒行军,战士们不能生火取暖,也喝不着开水。煎饼被冻得硬邦邦的,战士们吃饭,只能把干粮敲成小块,就着雪含在嘴里,等软了之后再咽进肚子里。吃土豆只能放下腋窝里暖化,然后硬啃下一层,再继续放在腋窝里暖。
反观美军,美军士兵均配发了羊毛内衣,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带帽防寒服、有特殊面料的防雨作战服以及鸭绒睡袋,加绒战靴里还特意配有多层的毛毡垫。美军随身携带的是可以不经加热就可食用的单兵食品,花样搭配多达几十种,口味不一。除此之外还有附属的口香糖、巧克力、香烟、餐巾纸等小物件。感恩节那一天,美军还可以吃到火鸡大餐。
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将运动战中的穿插、迂回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在几乎没有任何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连续行军十天、平均每天30公里,将美军陆战1师分割在下碣隅里、新古里、柳谭里和古土里等地。按照以往我军的作战经验,已经被包抄的敌人最终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但是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这种解放战争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无法再现。
美军陆战1师有坦克、榴弹炮、重型迫击炮、战防炮等重型武器273辆(门),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大口径火炮与数百架飞机的支援。而整个第9兵团只有少量的山炮,其余都是威力不大的火箭筒、无坐力炮、轻型迫击炮,对于战士们来说,手榴弹就是重武器,火力支援也只有迫击炮。而就是这些作为支援武器中小口径迫击炮,在处于零下40度的严寒中,打出去的炮弹有三分之二都成了哑弹。那些被分割包围的美军将坦克、装甲车往外围一摆,缺少重武器的志愿军只能用血肉之躯去冲击。
“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大卫·哈伯斯塔——朝鲜战争专著《最寒冷的冬天》
白天美军的战斗机在空中盘旋,为了减少伤亡,志愿军只能晚上发起进攻。虽然志愿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可是面对占据火力和后勤补给优势的美军,也只能用宝贵的生命去弥补这一不足。虽然志愿军有着钢铁一般的战斗意志,却也经不住零下四十度的低温,更何况长时间暴露在野外。
美军南逃沿途曾被这样的景象震撼: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冰面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面对着敌军的方向坚守着各自的岗位。而当美军走近,志愿军却没有开火,几个胆大的美军爬近观察,才发现整整126名志愿军官兵已经被冻成了冰雕,却依旧保持着战斗姿势。
而“冰雕连”并不是独例,军史记载中就有三个,分别是20军59师177团6连、20军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
据战后统计:志愿军第9兵团战伤伤员14062、冻伤伤员30732、战斗死亡7304,冻死4000人,总减员56098 。美军战斗伤亡约7000人,冻伤7300人。1952年9月,第9兵团回国,行至鸭绿江时,兵团司令宋时轮面向长津湖方向深深鞠躬,泣不成声。
以上就是关于长津湖战役真实伤亡(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志愿军伤亡5.6万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