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考古文化的摇篮)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裴李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什么是裴李岗文...
裴李岗文化: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裴李岗文化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裴李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什么是裴李岗文化? 比仰韶文化早吗?
裴李岗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较早遗存,裴李岗文化自七十年代首先在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以来,便使人们认识到了仰韶文化之前的中国远古文化的独特面貌。
结论:裴李岗文化比仰韶文化早.
裴李岗文化的介绍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1这个时期,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裴李岗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裴李岗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我国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村发现并认定而得名。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
裴李岗文化的年代据今7000年至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给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裴李岗文化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也堪称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
李岗村位于新郑县城北,遗址中有一些形状奇特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壶等40余件。
石磨盘是原始社会晚期的遗物,是碾谷物的生产工具,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
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4个圆柱状的磨盘腿,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7000年之前,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这的确是一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
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
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文化层厚一两米,内含遗物极少。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边缘不整齐。随葬品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的或琢磨兼施的,其中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两端有刃的条形石铲等。陶器均为手制,代表器物是三足陶钵、筒形罐等。
从裴李岗遗址的遗物分析,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是现时我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一多半,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最少。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
而石器则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这一带第四纪黄土广泛覆盖,尤其是豫东平原,黄河冲积的次生黄土非常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据气象研究,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得多,粟作农业的起源很可能就在这里发生。
裴李岗文化在河南省境内共有100多处遗址,其他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县中山寨遗址、长葛市石固遗址等。
由此可以想象出那时的情景:
在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居住着一个少典氏族。他们在丘陵和台地上,用耒耜、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作物,用石镰进行收割,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粮。还种植枣树、核桃树等。在木栅栏里和洞穴中饲养猪、狗、牛、羊、鹿、鸡、等。用鱼镖、骨簇从事渔猎生产。
他们建有许多陶窑,烧制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们烧制的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艺术品形象逼真。他们已不再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在丘岗临河处,住着单间、双开间、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茅屋。男人们耕田、打猎、捕鱼;女人们加工粮食、饲养畜禽,还带着孩子在家里用鼎之类的陶器在灶上做饭、用陶纺轮和骨针等制作苎麻一类的衣服。
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简单的文化生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
休息时,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当准确;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佩着骨饰和绿松石等,欢乐地跳舞,庆贺丰收或什么喜事。
他们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装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头南脚北安葬,还根据他们生前的功劳、贫富和性别陪葬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
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裴李岗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裴李岗文化有什么分布范围?
裴李岗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我国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村发现并认定而得名。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
裴李岗文化的年代据今有7000年至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
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也堪称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怎样被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新郑县城北新村乡裴李岗村一带农民在田野耕种时,不断挖出一些形状奇特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壶等,不知为何物,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墙。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1978年,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撰文《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当年《考古》第二期上发表,提出将裴李岗遗存命名为“裴李岗文化”。2001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被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拓展阅读
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考古文化的摇篮
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朝代更迭、分合盛衰之势,没有谁能够一强到底,也没有哪个王朝能够长盛不衰。虽有&34;之说,但四百年之久的大汉帝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只不过军事上仍有余力罢了。
将历史向前推几千年,在没有典籍记载的那个年代,这片大地同样上演着一幕幕波澜起伏的故事。虽然没有后世那般精彩,但我们的祖先同样用其古老的智慧,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
今天故事的主角被学界称为&34;,在那个遥远的蛮荒时代,他曾鹤立鸡群般存在于中华大地上,同时对早期中国各个文化圈的考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进一步展现裴李岗文化的考古文化内涵,同时会将其与同期各支考古文化的发展程度进行简要对比。
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距今10000年左右,随着全新世温暖期的到来,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先民们先后走出山洞,来到了支系河流旁的近山台地上,纷纷开始了营建房屋的定居生活。
时光荏苒,一千年的岁月与漫长的冰期相比,只不过是一瞬间。就是在这一千年的光阴里,停止流浪的先民逐渐学会了农业种植。虽然还很原始,但已经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在距今9000年的时候,气候发生了剧烈波动,突然的降温,让刚刚步入原始农业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更适合生存的乐土。
在嵩山南麓的李家沟人沿着颍水向南迁徙,他们来到沙河北岸邻近豫西丘陵的一片台地上,这个位置在今天河南舞阳县北22公里的贾湖村,我们现在可以称呼他们为贾湖人了。
这里虽然远离高山,但一片平原沃野,让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的&34;停下了迁徙的脚步。
环嵩山地形示意图
勤劳的贾湖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同时还修筑了陶窑。这个时间点大概在距今8800年。
转眼到了距今8700年左右,气温又一次大幅上升。这次气温升高一直持续了300年,最后100年还出现了强高温的天气,温度升高达到4-5°C。
这片区域属于暖湿带大陆季风性气候,虽然夏天气温很高,但全年的温暖期长,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在8-14°C。
在优越的水热条件支持下,贾湖人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现了53座房屋,12座陶窑及几百座墓葬和灰坑。从居住情况来看,此时的贾湖人的婚姻生活已经脱离群偶制进入对偶制时期。
房屋的格局也很丰富,有双人间、三人间、大些的有四五人的房间。
通常一个家族的房屋会围成一个圆圈,中间的空地是小型广场。估计酒足饭饱后的一家人会在广场吹吹骨笛,看看星星,其乐融融。
整个区域分布着众多这样大小不一的家族。由此可知,这个时候的贾湖人已经有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聚落。
同时从墓葬来看,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的分化。整个聚落最富有者应该是巫师阶层。
由于环境的限制,很快这里就处于饱和状态,部分先民开始沿着沙河及其各个支流迁徙,并选择新的定居点。
或许祖先遥远的记忆吸引着这些人,他们内心深处对北方那座大山之畔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向往,不过也或许是日益炎热的气温让部分寻找新定居点的人们选择了北上。
在之后一千年的岁月里,这些勇敢的人们将足迹踏遍了今天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在考古学者的努力下,进入我们视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160多个。
裴李岗遗址分布图
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中,他们的文化面貌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考古学者为这个地区的考古文化起了一个名字,叫&34;。名字源于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现。
命名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很普通甚至有点土的名字竟然照亮了我国新石器中期的考古,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时代——&34;
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双洎河北岸的一片小山岗上,这片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的小山岗依山傍水。生活区和墓葬区分占东西两端,紧邻水源。向西则是豫西的丘陵地带。
虽然距今8200年又出现了一次长达百年的降温,但这次并没有击垮勇敢的裴李岗人。顶住稍显干冷的气候变化之后,再一次迎来温润气候的裴李岗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勤劳的裴李岗人用石斧披荆斩棘拓荒开地,用石铲耕种,用石镰收割,用石磨盘和磨棒研磨粮食。没事的时候还能够养养家畜,那时候猪羊狗鸡等都已经成功被人工驯养。
同先辈们一样,他们吹着七孔骨笛,围着篝火,享用着烤好的美食,跳着欢快的丰收舞蹈。女人们在用兽骨及绿松石制作的配饰装扮下愈加楚楚动人。即便身着粗厚兽皮缝制的衣服,也难掩其窈窕的身躯。
有专人用兽骨和龟甲刻上一些字符简单记录着各种大小事情,也有人熟练地用手捏造出各种实用的陶器及动物陶塑等艺术品。
从考古来看,那的确是一段悠闲快乐的年代,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制陶筑屋等技能的提高也是一日千里。
终于,一座面积达到30多万平米的大型聚落出现在我们眼前。就是鼎鼎大名的&34;
唐户村各个阶段考古遗址分布图
千年不朽的传奇村落
唐户村坐落在河南新郑市观音寺镇南,是一个平静的小村庄。忙碌的村民们并不知道,这里从裴李岗时代起,历经龙山时代及后面的汉唐宋清各个朝代,拥有了七八千年的历史。
我们将镜头拉到八千年前,古老的&34;是怎样的面貌呢。
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共发现房址65座,窖穴202座,墓葬2座,占地面积30万平米。所处位置在潠水河与九龙河交汇之处的阶地上。交汇之处民间传说为黄帝出山的渡口&34;。
据考古报告所示,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房址皆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我们看到的一处双间式房址,它分成东西两室,中间通过一条过道连接起来。屋内可以取暖和做饭。屋外有排水的沟道。
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跃然眼前,让人不胜唏嘘。
8000年的岁月啊,这间房屋的后人是否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呢?
整个聚落从选址到房屋分布及排水明显是有过精心规划。五个居住区最外边两个,就是第四和第五区外围有一道弧形沟渠,这个是环壕式聚落的雏形,同时从房屋布局来看,有着凝聚式向心的特征。
唐户裴李岗遗址探方图
这里应该是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环壕及向心式布局那种原始村落的源头。
裴李岗遗址和唐户遗址两处裴李岗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均分布在新郑市,这直接导致进入21世纪后黄帝部落的先祖源于新郑之说的井喷。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黄帝部落在新郑的观点。相信终有一天,更多的考古发现会解答我们心中之惑,这里真的是&34;部落生活的地方吗?
如果不是,在这个年代,各方面发展明显遥遥领先的裴李岗文化又是谁呢?
我们看下裴李岗文化与中华大地上同时期其他各个考古文化的对比。
超越时代的制陶技术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划分通常有两个标志,其一是磨制石器大量使用,其二为陶器的出现。
我们前文多有讲述,10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早期,我国陶器最早出现的地区主要有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河北徐水南庄头、河北阳原于家沟等。
其中仙人洞和玉蟾岩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主源。而南庄头及转年遗存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的源头。本文讲的裴李岗文化的源头李家沟文化当来自于家沟遗存。
这样,从考古文化脉络上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这三个我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区系的源头基本都已经确立了。
我们本节的内容就围绕这三个大区域的考古文化讲起。涉及到的考古文化有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豫北地区的磁山文化、甘青地区的大地湾文化、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
新石器中期中段考古文化分布
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制作技术有几种,敷泥法,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等。
敷泥法最原始,就是先做好一个模具,然后在外边敷上泥,等干了后将模具撤出来,这样的方式成品率非常低,器型单一。
捏塑法就是直接拿一块泥捏出来一个陶器,只适合做一些体型小的陶器或者玩具。
泥片贴筑法就是做出很多泥片,一层层累加着贴出一个陶器来,做出来的陶器比较粗糙。
泥条盘筑法用泥条一圈圈盘旋形成一个陶器,比前几种方法要先进的多。制作的方式有多种,我们本文不做详述了。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制作由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为主,有少量的泥片贴筑法。在晚期更是出现了慢轮盘筑的制陶技术。
大地湾文化一期用的是敷泥法,之后各期(老官台文化)大多是泥片贴筑法与泥条盘筑法并用,以泥片贴筑法为主,到了晚期晚段才逐渐过渡为泥条盘筑法。与裴李岗文化有非常明显的代差。
磁山文化陶器制作的方法与裴李岗差不多,都是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
兴隆洼文化早期是泥片贴筑法,到了晚期也学会了泥条盘筑法。
后李文化由于主要器型为&34;,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下面基座也就是锅底,用厚的泥片拍出来,然后上面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没有看到泥片贴筑的方式。
长江中游的几支考古文化及长江下游考古文化的陶器制作基本上就是泥片贴筑的方式
由上可知,这个时期北方地区陶器制作技术要明显领先于南方,这其中裴李岗文化的制作技术比较超前,甚至有了慢轮这种先进的制陶技术。
遥遥领先的加工制作
陶器表面工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陶器的美观精细程度。在新石器中期通常有这么几种方式:纹饰、涂浆、陶衣、磨光。
从纹饰种类来说,大地湾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略显单调,但大地湾、裴李岗、城背溪、跨湖桥几支黄河与长江的考古文化均出现了不同样式的彩陶。这点来看,兴隆洼所在的西辽河流域和海岱的后李文化显得滞后。
涂浆、陶衣、磨光的工艺水准上,诸支考古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领先的是裴李岗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文化,裴李岗文化中的巩义瓦窑嘴遗址甚至出来了薄的泥质黑陶。
陶器烧制技术来说,裴李岗文化遥遥领先,烧制火候能达到900°C左右,磁山文化靠近裴李岗端的磁山类型烧制温度甚至到达了1000°C。长江中游几支考古文化陶器烧制温度在650-800°C,跨湖桥文化在750-850°C这样。兴隆洼和后李文化烧制温度均不高,出土的陶器质地疏松。大地湾文化早期也是松软不均,烧制温度低所至,晚期质地变得坚硬,陶色也较均匀,显示出来烧制技术提高。
还有一项非常关键,就是裴李岗文化出现了陶窑,而且数量不少。其他考古文化均不见陶窑,或者很少见。
陶器种类上裴李岗文化明显更加丰富,有炊具、食具甚至有了饮具。限于篇幅,此处不做详述了。我们看下另一项关键的指标,就是石器类
从各个考古文化磨制石器所占比例来说,裴李岗和跨湖桥都能达到90%,其中裴李岗的贾湖遗址能够达到93%这样。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例在70%。长江中游的比例最低,彭头山文化甚至很少见磨制石器。
由于跨湖桥的年代较晚,仅仅相当于裴李岗文化的晚期,所以石器制作这里,裴李岗文化当仁不让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后面几项指标我们简要来说,就是遗址数量、社会财富、精神生活
富裕丰富的精神生活
裴李岗文化发现的考古遗址有160处之多,兴隆洼文化也能有100多处,其他各支考古文化遗址均不足50处,磁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甚至不到10处。当然这里跟考古发掘力度及所处环境或许有关。但裴李岗文化兴旺发达是毋庸置疑的。
社会财富上裴李岗文化的表现也是非常抢眼,仅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发现的墓地已经达到550多处,裴李岗遗址有随葬品的比例达到96.5%,贾湖遗址也能够达到75.6%。其他考古文化的各遗址最多的随葬品比例在56%,墓地数量也是少的可怜。
从随葬品的数量上看,其他各支考古文化随葬品不仅比例少,数量上大多也就几件。而裴李岗文化各个遗址均出现了几十件最多者达到66件随葬品的墓地,说明裴李岗文化社会分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各支考古文化。
精神生活方面裴李岗文化自然也是高出一筹,七音阶的骨笛、用于祭祀的龟甲、殉葬的狗、石制和陶制的人像和动物像。生活区域和墓葬区域完全分离的聚落遗址,墓葬的规律性排列等等。
其他各支考古文化中,兴隆洼文化表现出一些较先进的祭祀行为,磁山文化也有些许祭祀现象,其余考古文化表现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非常少,且种类单一。
结语:本文属于临时插入的一篇,本来想开始仰韶时代,但似乎总感觉没有将裴李岗时代的特点讲述清楚,所以加了这篇。文中所述内容前半段以抒情的口吻做的讲述,后半段偏专业,略显枯燥,不过对于想深入了解新石器中期各支考古文化的朋友来说,本文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通过对新石器中期我国主要的几支考古文化内涵的全面对比,能够看出来裴李岗文化的确在那个时期是遥遥领先的。所以裴李岗文化表现出来的侵略特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专业性的考古数据来自不同学者新近的考古文献,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以上就是关于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黄河流域考古文化的摇篮)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