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症状有哪些(心理疾病会自己好吗)
不同心理疾病的症状不同,如果是抑郁症,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经常哭泣、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杀念头以及自杀行为等症状。如...
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症状有哪些
不同心理疾病的症状不同,如果是抑郁症,患者有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经常哭泣、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杀念头以及自杀行为等症状。如果是焦虑症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坐立不安、情绪激动、出汗增多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如果是神经衰弱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兴奋性增高、过度劳累以及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
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目前。由于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极端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随着社会思潮及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在我国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对正常生活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是夫妻双双下岗,其经济和生活来源处于弱势,心理压力更是可想而知。有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服务、建筑等工作还看不起,甚至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某些贫困生,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而申请“补助”,一方面是在虚荣心的推动下带着女朋友“上馆子、下饭店”,买名牌衣衫,经济上“捉襟见肘”,这种反差现象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人的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增加。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急功近利,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植很高,又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生活却并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因而就容易产生失落感。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追求完美,结果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最苦的人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业不堪重负。他们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考上名牌学校。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存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据报道,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许多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已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公认,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孩子们。某些家长特别是祖辈们对隔代儿孙过于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溺爱造成孩子们潜在的心理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如买股票、买、买房子、做生意等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高风险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金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亏本,很容易压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轻则牢骚,重则嫉妒、厌世。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大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特别是当他们生病就医的时候,缺乏儿孙们的精神关怀。君不见,为了挂上一个小儿科的号子,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伫立在寒风当中;有几多披金戴银的俊男靓女能搀扶祖辈们上医院,还直嚷嚷“药费太贵”。殊不知当年他们的爷爷奶奶为了给他们买“肯的鸡”,自己却在吃“素鸡”。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心理疾病会自己好吗
心理疾病如果到了疾病诊断水平的话,完全通过自己的调试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的调节自愈,但是如果到了心理疾病的话,那可能就比较困难一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生物学方面的原因,第二个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第三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生物方面的原因、跟遗传跟年龄的大小以及性别的特点这样有关系。社会原因就是环境的压力这些原因,心理的话就是个人的性格特点素质,这方面造成了构成了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疾病的危害有哪些
心理疾病一般会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影响人际关系,长期的心理疾病会导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湿疹、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如果心理疾病严重,还会因为自身痛苦,患者常会出现物质滥用、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
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症状有哪些拓展阅读
总感觉自己有病?你可能患上了疑病症
调查
疑病症患者不分年龄 总有人“疑神疑鬼”
从30岁的壮年,到70岁的老年,疑病症患者不分年龄。
去年,30岁的市民小王也患上了疑病症。小王日常工作忙碌,熬夜加班、早起赶工,连轴转的工作状态是常态,他的身体处于透支状态。在赶项目时,小王的搭档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这让小王怀疑自己也快要熬得“灯尽油枯”了。在焦虑中,他常常感到胸闷、心慌,到医院检查了好几次,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可他总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是医生不敢把真实状况告诉他。
40多岁的市民林先生则是从一位同学离世后开始“疑神疑鬼”的。他的同学因癌症离世,离世前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烟酒不离手。日常同样喜欢“小酌两杯”的林先生听到噩耗后,觉得自己也“不好了”。做过一次深度体检后,他就把酒戒了,以往经常和朋友们约饭局,现在改为约着一起运动。
去年,70来岁的林阿婆摔倒后骨折,站不起来。今年年初,林阿婆骨折的位置已痊愈,多次就医后也没有查出其他问题,她却一直坐在轮椅上不起身,担心站起来后再次摔倒。在骨科医生的建议下,林阿婆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次心理治疗后就重新站了起来。
依赖网络问诊 很多症状来自“心理暗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张金英医生告诉记者,在医院的门诊,一个月有10多名疑病症患者前来就诊。这些病人大多有焦虑抑郁症状,担心自己得了不好的病,吃不下睡不着,处于亚健康状态。去体检后,有些病人查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筛查,此时病人的焦虑症状就会更加严重,直到知道自己最终查出的问题并不大。但有些病人还是不信,最后收治住院后,配合抗焦虑抑郁治疗,其症状才会慢慢改善。
“这几年,疑病症的病人逐渐增多,和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有很大关系。”张金英说,前来就诊的疑病症病人,医生会先排除其器质性病变,再根据他们焦虑情况进行针对治疗,也会建议病人去看心理医生。
“所谓‘病由心生’,很多症状是自己暗示出来的。”张金英说,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问诊、网上寻医。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促使大众频频浏览各类医疗资讯。关注健康资讯不是坏事,可脱离科学和实际,盲目根据躯体症状“对号入座”,反而造成焦虑抑郁症高发,有的甚至还会出现自杀倾向。
分析
疑病症原因多样 或需要更多关照
高级精神分析师、心理拓展师蔡晓表示,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主要指本病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病人反复就医,经反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也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根据全国12个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疑病症的患病率为0.15‰。不过,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曾在某县医院门诊的调查中发现,疑病症占神经症的9.0%。国外有数据统计,疑病症在两性间的发病概率无差异。
“患者会出现心慌、焦虑,甚至昏厥的情况。”蔡晓表示,疑病症是放大身体不适感的一种应激反应。人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对医疗技术的不信任等是造成疑病症的原因。疑病症病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潜意识里希望获得来自他人的更多关注。老年患者希望获得家人更多的陪伴,而年轻患者同样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需要休息和被关照。另外,信息传播也会传染疑病的“气氛”。得知他人生病、死亡的信息,或者在网上获取大量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后,人会产生代入感,怀疑自己患病。
疑病症在临床上的成因比较复杂。从患者的个性特点看,患者多数兴趣狭窄,过分敏感、胆怯;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方面看,不少患者身边曾经有比较亲近的人死于某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诱发患者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不断求证;从患者躯体发生变化上看,如青春期、更年期,躯体本能会出现变化,如心悸、潮热,患者容易把这些生理现象联想到严重的疾病,导致疑病症发生。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疑病症,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安排心理治疗。
调整心态发掘爱好 适当转移注意力
张金英建议,若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不适,应该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不要自己在网上查询再“对号入座”。杜绝经常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因为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体验”成大病、重病。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若医生已排除器质性病变,就请放宽心,按照医嘱定期随访就好。平常适当运动锻炼、社交,转移注意力。
蔡晓表示,“疑病”并非只有坏处,也有积极的一面。这代表了个体对自身有了更多的关注,对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但是,对自身的关注度要把握好,通过调整心态,发掘新的兴趣爱好,适当转移注意力,保证日常锻炼的时间,才能让生活更加健康。蔡晓介绍,目前疑病症的治疗方式有正念疗法、森田疗法和认知疗法。其中,正念疗法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伸展、静坐、腹式呼吸法等,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自身对消极感受的耐受力。当然,疑病症患者还是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矫正不良的认知行为。
来源: 东南早报
以上就是关于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症状有哪些(心理疾病会自己好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