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重庆行营(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重庆城中消失的城门原来还有这段过往)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蒋介石重庆行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重庆国民政府现在对外开放吗?对上开放。...
实拍蒋介石重庆行营,曾被“保护性拆除”,重建后商业气息浓厚!
蒋介石重庆行营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蒋介石重庆行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重庆国民政府现在对外开放吗?
对上开放。据2014年03月26日中国新闻网引摘的重庆晨报的新闻报道,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的修复工作完成后将分为两部分,将陈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各种重要文物和档案,作为新的陈列馆对市民开放。
原抗战国民政府大楼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前临马路,后靠山坡,长52米,宽20米,基座高2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墩柱二个。大楼建于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壮观。
大门共分三道,中间一道比侧边略高,颇为巍峨。就是这座已看不太清的老建筑,当年,《华西日报》曾以“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着新中国未来的大路”一句来形容它的威严壮观。
扩展资料: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12月1日——1946年4月23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陪都、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国民政府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以国民政府即将还都南京,决定在重庆恢复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营。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8月将对外开放
国民党时期的行营是个什么机构?
“行营”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即蒋介石离开首都(南京或重庆)处理军机大事的常驻地、或作为他最高统帅代表的军事大员驻地。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了照顾论资排辈及抢占地盘等非作战使命,又将指挥机构扩编为总部-行营(行辕)-绥靖公署(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团共8级
绥靖公署和现在省委加省政府加省军区差不多,行营主任和解放初的华东军政委员会差不多,就是管区域多个省的党政军,比现在的大军区还要大。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 (简称“蒋介石重庆行营”或者“重庆行营”),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14号。
据专家初步考证,“重庆行营”约建于1935年底。国民政府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后,任命顾祝同为主任,行营辖区包括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其最初的官邸就设在“重庆行营”内。
“重庆行营”是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底楼的石板下藏有一条直通长江边的“暗道”。
文物专家认为,“重庆行营”是当时国家最高中枢机关,修建“暗道”主要是为紧急逃生避难。
2008年起,陆续有网民反映“重庆行营”破烂不堪。2009年,作为重庆市重要抗战遗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该址的保护方案通过了重庆市文物局的审批。
扩展资料
“行宫”这个词在古代是为皇帝出巡而临时建立的驻跸场所,也称“御营”,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代表皇帝处理事务和行使权力的专设机构“行营”。而“行辕”在古代则泛指高级官吏的行馆,其中没有皇权的含义。
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不仅喜弄帝王之术,其军事独裁也极富封建思想,因此在幕僚的建议下,许多军事机构的命名也很是仿古,比如“行营”和“行辕”这两个称谓,从30年初代起出现,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存在到解放战争中期。
所谓“行营”,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即蒋介石离开首都(南京或重庆)处理军机大事的常驻地、或作为他最高统帅代表的军事大员驻地,因为蒋介石把持时间最长的职务,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是一个军方色彩很浓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
关注常识网-行营
关注常识网-蒋介石重庆行营
重庆白释驿到重庆介石怎么坐车
公交线路:299路,全程约30.8公里
1、从白市驿镇步行约540米,到达白市驿五院枢纽站
2、乘坐299路,经过18站, 到达和平路日月光广场站
3、步行约1000米,到达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
公交线路:287路 → 轨道交通1号线,全程约28.2公里
1、从白市驿镇步行约760米,到达白市驿五院枢纽站
2、乘坐287路,经过10站, 到达石桥铺(渝景新天地)站
3、步行约840米,到达石桥铺站
4、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经过7站, 到达较场口站
5、步行约1.0公里,到达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
蒋介石重庆行营拓展阅读

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重庆城中消失的城门原来还有这段过往
渝中区有道城门叫金紫门,在重庆歌中就有唱到:“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由此可见,在重庆的十七座城门中,金紫门是一座与“官府”紧密相关的城门,其地位自然也不一般。
重庆金紫门紧靠着储奇门,方位大概在重庆老城的正南方。在九开八闭的城门当中,金紫门和储奇门相距不足200米,是唯一两座中间没有插入闭门的开城门。自古以来,金紫门就是重庆城中的军事要地,重庆官府衙门都集中在这里。
在清朝嘉庆年间,金紫门就是重庆镇总兵署所在地,而那时的镇台衙门号称是重庆权势最大的衙门。在民间还有种说法,金紫门一带其实还是过去官府金库的所在地,开设这道门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方便官府调遣军队和运输库藏金银,因此,金紫门一度被认为是重庆城当中权势最盛,金子最多的地方。
民国时金紫门内设镇抚府,后这里又改名镇守使署。1935年,蒋介石在重庆建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地址就设在原镇守使署。而在重庆歌中出现的“镇台衙门”旧址上还设立过军事委员会。
关于金紫门名字的由来一直都有许多的说法,有人说这里曾有一个“金牛过江”的传说,也有人说这里曾经住着一位“金印紫绶”的高官,还有人说是因为在早年间这里曾有一座名为金紫寺的古庙。由于说法不一,也没相关的依据,因此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迷。不过目前最多人接受的说法还是“金印紫绶”说。
金色与紫色在古代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财富和权势,金印,即金质印章;紫绶(shòu),指的是系腰的紫色绶带,“金紫”两字指的是高官显宦的服装,是一种位高权重、名贵显赫的象征。在《后汉书•冯衍传》中就有“经历显位,怀金垂紫”的说法。不过,不论后人如何猜测,关于金紫门的命名真相,恐怕也只有当年建城门的明指挥使戴鼎才知道了。
过去的金紫门不仅是官府衙门的驻地,更是走卒商贩的聚集体。说到这里你可能就要不信了,既然官府在这里,怎么还会有喧闹嘈杂的商贩呢?
事实上,当时的金紫门还是长江上游货物的“中转站”,每逢冬季,这里就是江津、合川等地的柑橘运送地。人们将收获的柑橘用货船装载好后沿江而下,在金紫门一带停靠,再将这些柑橘挑送到市区贩卖。由此,金紫门一带也是聚集了各种各样的货物商品,围着衙门四周竟然满是饭馆茶楼,酒肆当铺。
人流量大,又是在这官府衙门旁,总免不了一些口舌之事出来,于是,在这金紫门下也衍生出一段市井传说出来。
传说在很久之前金紫门一带有个贩酒的王姓小哥,因为能酿造一种口感醇香的冷酒就发了点小财,开了一家饭馆。这个王老板人好,店里的东西也是货真价实,所以他的生意一直不错。王老板的家里面只有一个老爹,半年前王老板的母亲去世,老爹的身体也不好了,老是病怏怏的,王老板一边照顾老爹,一边还要顾着店里的生意,渐渐有些力不从心,没多久王老板的老爹还是因为疾病缠身去世了。
本来为了治好老爹的病,王老板就花了家中的大半积蓄,连自己做生意的本钱都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就将饭店当给了当铺,并约定好腊月二十三赎当。不曾想这个当铺老板早就觊觎这家饭馆很久了。等到操持完老爹的后事,王老板发现银子没多少了,因为分身乏术,店里的生意也渐渐惨淡,没什么收入。王老板本想向亲戚好友借些钱来赎当,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就在王老板准备离开饭馆的前一晚,他一个人在饭馆中收拾行李。也不知是不是幻觉,耳边忽然听到有人叫他,起初王老板以为自己精神恍惚,伤心过度。可不一会又有声音响起,朦胧中只听到那声音说:别走,别走,开门迎客。王老板仔细听着,觉得这个声音像极了老爹,不禁身上冒出一阵冷汗。
还没等静下心来,就听到一阵敲门声:“王老板,王老板,开个门,喝碗酒!”
王老板开门一看,眼前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家。
老人家进门后,喝了王老板递来的一碗酒,抬头又看王老板一脸愁容,便问了问缘由。王老板只当是排遣心中的忧郁之情,便也说了。没想到这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听了王老板的遭遇后,连夜就带着他来到金紫门城墙下,从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口掏出了一块金子交给王老板。
只听那人笑呵呵说道:就当是我付你的一碗酒钱。随后便消失不见了。而王老板呢,拿着金子就到当铺赎回了自己的饭馆。
所以你看,即使是神仙也喜欢大团圆结局。
传说只是传说,但金紫门确实真正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从故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时金紫门中的市井生活气,可惜的是,现在渝中区一带已经没有金紫门了,因为修建缆车的缘故,金紫门早已被毁,遗址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