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儿童送亲要注意什么)
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 是很多人在问的,毕竟送亲是我国婚礼仪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将新娘送到新郎家中举行婚礼仪式,对送亲的亲属有具体的说法,下面小编就和...
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
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 是很多人在问的,毕竟送亲是我国婚礼仪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指的是将新娘送到新郎家中举行婚礼仪式,对送亲的亲属有具体的说法,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儿童送亲要注意什么。
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
可以。
送亲队伍里有小孩子是非常好的,最好是一男一女,表达了对新婚夫妇儿女双全的祝福,希望她们早生贵子、龙凤呈祥。并且到了男方那边也能够帮助活跃气氛。全部都是沉稳的大人的话,场面可能也热闹不起来,送亲的人中既包括德高望重的长辈,也包括小孩子,小孩子还能够将场子热闹起来,小孩子大多是天真可爱的,在婚礼中也可以做出很多可爱的举动,更好的活跃现场气氛。
儿童送亲要注意什么
儿童送亲虽然可以增添许多的喜庆气氛,但是也要注意控制儿童的情绪,因为小孩子的开心难过总是很随意的。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男性成员,送女生去婆家。现在的送亲成员一般是舅舅叔叔、堂兄弟、表兄弟等等。很多地区都会要求送亲的人数,有些是10人,代表新人未来的生活可以十全十美,有些还选择8人,未来可以财源滚滚而来。最好是双数,送亲的儿童也最好是一男一女,这样送亲的队伍更加完美和谐。
女方送亲的注意事项
女方的送亲队伍到男方家里后,要一起吃一顿喜宴,但是要注意一些礼仪问题,比如:菜上齐了,陪客要率先举筷,说“请”,自己却不动,等送亲的夹了,自己才动。送亲的每回只动一筷头,不能一个劲地吃。送亲的席间的言语也极有分寸,不能多说也不能不说,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吃。因为送亲人表现了娘家人的素质,如果太差则会给新郎家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要注意说话言行举止的分寸。
女方送亲队伍里要小孩子吗拓展阅读
怀庆民俗(人生礼仪)之——婚嫁(四、举行仪式2)
除此之外,女方送亲队伍中还有随行的女方各亲戚家担篮的,抬食箩的,俗称“随饭”,以娘家为主。“随饭”,顾名思义,出嫁闺女的“随身饭”。过去闺女出嫁,母亲牵肠挂肚,唯恐闺女一时吃不惯婆家的饭食,于是就为闺女安排几天饭食,久之成俗。娘家的随饭食箩里内装80个饺子,40个烧饼,两碗米饭,一对圆蒸馍,还有苹果、粉条、菠菜等物。另外还特地准备了两双碗筷。其余主要亲戚的随饭篮内装48个饺子,24个烧饼,另有其他青菜类的东西。娘家随饭随饺子,有的说是捏饺子就是为了捏住亲家母的嘴,免得婚后自己闺女受婆婆数落。
过去,新娘上轿都脚不沾尘(地上铺芦席、帆帐之类东西),大概是怕将娘家的穷气带走。并且以巾蒙首,所蒙之物称为“盖头”。据说是怕新娘中邪着魔,受到侵害。蒙首的纱巾,通常是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开。现今“蒙盖头”之俗已废,大都还沿袭脚不沾尘之俗,在新娘上下轿(车)时,于地上铺以芦席、帆帐、地毯之类的东西。
新娘面向哪个方位上、下轿(车),也是有讲究的,根据新娘的属相预先已请人看好。如上轿(车)面西南,下轿面西北,此俗至今仍沿。
一切齐备,先鸣炮三声,然后千头鞭炮齐鸣,礼乐齐奏,而后启程。过去结婚办喜事,一般都要请来响器班助兴,吹奏欢快的喜庆音乐,营造热烈、祥和的气氛。响器班还要随着新郎吹吹打打去迎娶新娘。后来随着录放机、摄像机、模拟音响的出现,现在结婚办喜事已不再请响器班了。
迎亲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逢村过镇,礼乐高奏。不时还会遇到人们的阻拦,所拦无非是想听听民乐演奏,看看新娘的容貌及衣着打扮,凑凑热闹而已。有时途中会迎头碰上另支迎亲人马,在当地人的怂恿下,两家乐班还会来个乐奏竞赛,双方互不相让,赌气争胜,比比看谁家能赢得更多喝彩。
按旧俗,娶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即东来西走,不走重道,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个婚嫁传统。而走回头路是传统婚礼上的一大忌讳,因为走回头路暗含夫妻没有一心一意一条大道向前走,婚姻难长久,故民间有“轿走回头路,夫妻不到头”之说。而另一种说法,据说是源于元明戏曲和小说《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桃花女为防周公在婚娶回来的路上暗设陷阱,免于被加害,故意绕道而行,不走回头路,后被民间所效仿。所以娶亲路线怎么走,事先早已精心安排好了。
按旧习,新娘最好在上午12时之前娶到家。新娘到家,男家婚礼执事人马上将女方先行的“担篮的”及男女送客迎进去。新娘此时还不下轿(马、车),等候男家付礼,受礼者是把轿(车)门的、掌箱、柜钥匙的。人数无定,款数多少不等。等受礼者要求满足,新娘才下轿(马、车)。
过去有的家庭依旧习还专门请人来燎花轿。即点燃草把,绕着花轿转圈,一是为了驱邪,二是昭示将来生活会红红火火。燎花轿者还要吟唱燎花轿歌:
看见大门贴红对,
这家必定娶媳妇。
娶媳妇,放鞭炮,
围住花轿看热闹。
既有男,也有女,
既有老,也有少。
里三层,外三道,
新媳妇怎么下花轿。
主家邀我来燎花轿,
手握草把点着了。
正三圈,倒三道,
紧跑慢跑燎花轿。
叫你退后不退后,
烧着你的花棉裤。
叫你快跑不快跑,
烧着你的花棉袄。
燎过花轿放鞭炮,
新媳妇高高兴兴下花轿。
燎过花轿,燃放鞭炮。婆母或嫂趁新娘下轿之时抓大米撒在新娘头上,同时口中念道:“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财富满家门。”据说撒大米,当年就能遇大喜。新娘经铺地草席或帆帐、红毡进门,以象征传宗接代之喜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