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更多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影响范围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灾区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人。地震造成极大破坏,人员伤亡惨重。截至6月16日,地震已造成69170人遇难,4159人受伤,失踪17426人。汶川大地震震惊全世界,面对人类特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2008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拓展阅读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

2009年,在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

精神内涵: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1966年邢台半月内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2013年雅安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

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地震灾难进行斗争的伟大进程中。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多次战胜无情的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并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提炼了党和人民在对抗天灾时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至此,抗震救灾精神被明确下来。

重大意义: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链接: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灾情紧迫,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投入抗震救灾的战士们心急如焚,他们用血与汗实践着军人的誓言,让我们再次领略了“海上蛟龙,陆地猛虎”的风采。这就是兵,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最可爱的人!

对付战争是这样,对付天灾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才发现,在大地震面前,所谓的“高科技”有时候是不堪一击的,我们只能用人的力量,来对抗灾难的残酷和复杂。万幸的是,我们有我们的子弟兵——最可爱的人!

刚刚接通了一位采访过我的四川记者朋友的电话,她刚刚从绵竹退下来,这个娇小的丫头在电话里和我讲了她眼见的情况,她只用了四个字形容,就是“世界末日”。她说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就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地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师只拍了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那情景让你不可能站着旁观。

她和我说,她在绵竹一个学校现场看到了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救灾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救出了十几个孩子和30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戴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顿时都没有了。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吊机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将十分危险,几乎就等于去送死啊!当时的消防指挥也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刚才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几名战士死死地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成一团,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大家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突然之间跪下来大哭,他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好吗?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时,她已经泣不成声。

我无法想象这在电话中已经如此惊心动魄的情形在当时是怎样一个悲壮的场面,我只知道这是真实的,而且,现在在震中地区,这样的事情还在重复地发生着。就在今夜,我坐在舒适的房间内,第一次意识到我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不可能到现场去,但是我是否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我含着眼泪,首先发了这一篇博文。我知道这篇博文无法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但是,这是我想到的最便捷的,我所能立即做到的第一件事情。一篇文章虽然没有力量,但是至少我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情。只有完成了第一件事情,才有第二件、第三件。

天佑中国,人间有爱。朋友们,无论你们身边有任何的条件,只要是能帮助灾区的,希望我们都马上付之行动,莫以善小而不为,一篇文章、一元捐款都是一种支持。2008年注定是荣耀与灾难交织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刘学军)


以上就是关于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革命精神》系列解读之二十三—抗震救灾精神)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