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在古代的图画中,或者在演古装戏的舞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大臣拜见皇帝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板子中间略呈弯曲弧形。这块板子叫做“笏(h&ugr...

在古代的图画中,或者在演古装戏的舞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大臣拜见皇帝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板子中间略呈弯曲弧形。...更多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

在古代的图画中,或者在演古装戏的舞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大臣拜见皇帝时,双手总是捧着一块狭长的板子,板子中间略呈弯曲弧形。这块板子叫做“笏(hù)”,又叫“朝板”、“手板”。大臣上朝为什么要拿手板呢?原来,最早的时候,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上朝会见时手中都拿着手板的。各人把自要说的话都记在手板上,以免在朝会时忘记。这等于像我们今天用的记事本子。所以凡是要在皇帝面前说的事就得记在笏上。但到后来,即使大臣不奏事,不需要在笏上记什么事,上朝拜见皇帝时,手中仍旧捧着笏。于是笏就纯粹成了朝会时的装饰品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今阁门习仪,以先笏叩额拜,谓之瞻笏,亦不知起于何年。”说明当时“手板”只是用作朝拜的一种礼节,已不单纯用来记事了。当然,那时为了备忘而在笏上记一些事的情况还是有的。据史载,唐朝的崔澄很滑稽诙谐,善于辩论,皇帝担心他无意中泄漏宫中的机密事情,就在他的笏上亲自写上“慎密”两个字。这说明唐朝持笏还有记事的作用。由于官员的地位等级不同,所以各人拿的笏的质料也是不一样的。天子拿的笏是玉制的,诸侯的笏是用象牙制的,大夫的笏是用鱼须文竹制的,士的笏是用竹制的。后来,笏就成了官阶的标志。隋代张威曾做过青州总管,但他在青州聚敛财产,家奴到处横行,掠夺百姓财物,隋文帝知道后,罢了张威的官,他只好在家养老。后来,隋文帝祭祀泰山,请张威作为随从。隋文帝见他手中没有拿笏,就问:“你的笏到哪里去了?”张威立刻叩头说:“我有罪,没有脸面再拿笏,现在把笏藏在家里。”隋文帝说:“你可以拿笏。因为你虽然不遵守法度,侵扰百姓,但功劳很大,可以相抵,现在仍让你拿笏。”于是张威第二天就手捧象牙笏朝见,隋文帝又任命他为洛州刺史。这说明只有做官时才能拿笏,犯了错误罢了官就不能拿笏了。所以,唐朝崔琳的子侄辈有数十人做了大官,从所住的兴宁里到大明宫上朝,衣冠车马非常热闹。每年过节在家里举行宴会,专用一张坐榻放笏,那坐榻上的笏堆积得高高的,他们以此为荣。还有一例:唐高宗要废王皇后,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顾命大臣褚遂良表示反对,说:“皇后出自名家,是太宗皇帝为陛下所娶。太宗皇帝临终时挽着陛下的手对臣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了。陛下当时亲自听到的。从那时以来,王皇后未犯什么过错,我认为不能废弃。我现在不服从陛下旨意,罪该万死。但我不愿辜负皇帝的厚恩。”说着,就把笏放在殿阶上,说:“还陛下笏。”这个“还笏”的举动,表示自己宁愿不做官也不屈服。历史上还有忠良以笏为武器,击打奸贼的。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军阀叛乱,唐德宗出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奸臣朱(c)在长安窃位称帝。他为了取得民心,请深得人民拥戴的段秀实出来商量大事。段秀实假意答应。那天,朱并膝而坐,说到篡位称帝的事时,段秀实勃然站起,夺过奸臣源休手中的象牙笏,唾着朱的面孔大骂道:“狂贼,吾恨不能斩你万段,难道我能跟你造反吗?”说罢就用笏猛击朱泚脑袋。朱泚举臂阻挡,笏还是击中了朱泚额角,朱血流满面而逃。后来段秀实虽然被奸贼们杀害了,但是这段历史使笏也增添了光彩。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拓展阅读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图为六山纹青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中国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甚至“父母官”的宅院,事实上都是同一个地方——官署,也就是民间常常说的“衙门”。作为一个机构,衙门是封建秩序下的官秩品级和律法规制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一个空间,衙门内部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也在这种等级森严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别具古韵的法律图腾。

这种“法律图腾”是什么样子的呢?存世的古代县衙公堂给了后人相对统一的答案:“肃静”“回避”牌分立两侧,中间放置“县官老爷”处理政务的公案。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令签和惊堂木,公案背后则是象征着官员“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朝日图。其中最显眼的,自然是公堂上方悬挂的匾额,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明镜高悬”。

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摆设中,“肃静”“回避”牌、公案、惊堂木等什物都有着明确的实用意义,海水朝日图的喻义也十分明显,唯有高高在上的“明镜高悬”匾,让人无法一眼看透。形容为官清廉、刚正的典故有很多,为什么唯独“明镜高悬”被官员广泛接受?比起“两袖清风”“早朝晏罢”“铁面无私”等成语,“明镜高悬”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答案就出在“明镜”二字上。“明镜高悬”事实上应写作“秦镜高悬”,这里的“秦镜”特指秦始皇嬴政所持的一面神镜。《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这枚秦镜后为项羽所获,之后便不见踪影。

秦镜的神奇之处在于其不仅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和疾病,甚至能照出人的邪念。断案需要明察秋毫,若是真有秦镜高悬于公堂之上,自然能洗冤涤屈——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秦镜能够帮助官员实现“实质正义”的理想。这样看来,官员对秦镜的青睐似乎顺理成章。

“明镜高悬”四字虽然明确指向了秦镜的典故,但若不从宗教与文学的双重视角来审视镜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官员对“明镜高悬”匾额的追求一致,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对镜的阐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此颇有研究:“我国古籍镜喻亦有两边。一者洞察:物无遁形,善辨美恶,如《淮南子·原道训》:‘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勿能逃也’,又《说林训》:‘若以镜视形,曲得其情。’二者涵容:物来斯受,不择美恶;如《柏舟》此句(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前者重其明,后者重其虚,各执一边。”

依钱钟书之论,“洞察”“明”之喻无疑与秦镜的意象相合,值得注意的是“涵容”“虚”之喻。从字面意思来看,镜的“洞察”与“明”似乎扣其能够包含万物之意,对官员来说,能够明察秋毫、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方能准确断案,故官员的追求与镜的“洞察”“明”是相合的。然而“涵容”与“虚”作何解呢?

钱钟书在之后又有援引:“《庄子·应帝王》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文子·精诚》:‘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世说·言语》袁羊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不将迎,不藏有,故不‘疲’矣。”

对官员来说,在掌握足够线索的基础之上保持“空虚”的状态,的确是克制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重要手段。那么,镜的“涵容”与“虚”,是否也是对官员追求客观中立的阐述呢?从官员的箴言中的确能找到这样的证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朝袁守定的名言:“凡审理词讼,必胸中打扫洁净,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见,不豫着一物,只细问详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为主,率尔劈断,自矜其明,转致误也。陈良翰知瑞安县,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但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盖惟虚故公,公则生明,自然当于事理而讼判矣。”

这段话中,虚堂悬镜所指的并非明察秋毫,而是摒除是非之心,以谋求“惟虚故公,公则生明”的境界。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公堂之上的“明镜高悬”四字不仅有明察秋毫、拨云见日之意,更有扫除成见、公则生明的追求。“明镜高悬”既是“秦镜高悬”,也是“虚堂悬镜”。

综合而言,镜有其“洞察”与“明”,正合官员的明察秋毫;又有其“涵容”与“虚”,正合官员的公则生明。可以说,正是镜如此复杂又如此契合官员追求的意象,使得公堂之上的匾额大多被“明镜高悬”所占据。

匾额无言,曾在公堂之上仰望官员的万千百姓或许也未必能读懂其中的故事,甚至镜的文化意象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淡化,但当后人走进那些古旧的衙门,用不解的目光与匾额对视时,依然能体会到一股庄严肃穆的神奇力量,这已然足够。(完)(原标题: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文章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江隐龙

责任编辑:杨不爽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官员手里拿的牌子叫什么(“明镜高悬”匾额的多重解读:古代官员为何都有“一致”的追求?)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