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属于哪个市(「走遍中国」安徽·蒙城)
蒙城县属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东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自殷商以来,蒙城县名迭更,隶属多变。直到2000年6月,国务...
第123集|安徽蒙城,牛很出名,三不管地带,对亳州缺乏认同感
蒙城县属于哪个市
蒙城县属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东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自殷商以来,蒙城县名迭更,隶属多变。直到2000年6月,国务院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地级亳州市,将蒙城县划归亳州市管辖。下面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蒙城县属于哪个市吧。蒙城县是哪个市的1、蒙城县古称山桑、漆园、涡阳、淝水等,蒙城县在西周时期称漆邑,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汉初蒙城县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直到南齐时,蒙城县仍为山桑县。北魏皇兴元年,废山桑县建置涡州,为州治所。2、梁大通二年改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东魏武定八年仍以涡阳为治所,并山桑、蒙县为蒙郡。隋开皇十六年称淝水县,大业七年改称山桑县。蒙城县正式定名是在唐天宝元年,此后其归属虽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3、蒙城县在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宋代时,蒙城县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蒙城县在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在清代又先后属亳州、颍州。在民国元年,蒙城县属安徽省寿州。民国十七年,直属安徽省。4、1952年4月12日,蒙城县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3月,蒙城县属安徽省阜阳地区。1996年,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被撤销,设立了地级阜阳市,属安徽省阜阳市。直到2000年6月,县级亳州市被撤销,设立地级亳州市,使得蒙城县划归亳州市管辖。蒙城县的行政区划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蒙城县属于哪个市的相关信息,并且截至2021年,蒙城县下辖3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分别为城关街道、庄周街道、漆园街道、双涧镇、坛城镇、许疃镇、小涧镇、板桥集镇、立仓镇、楚村镇、马集镇、岳坊镇、篱笆镇、乐土镇、三义镇、王集乡、小辛集乡。蒙城县属于哪个市拓展阅读
「走遍中国」安徽·蒙城
蒙城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隶属亳州市,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万亩。蒙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安徽省级园林城市、安徽省文明县城,有“皖北第一明珠”的美誉。
北宋初年,刚刚经历过变法挫折的王安石路过今天安徽省亳州市的蒙城县,据传,这是战国先贤庄子的故乡。在这里的县衙内,他见到一间屋舍被命名为“清燕堂”,寓意为官勤俭清廉。
如涉水衔泥的燕子有感而发,写下了诗篇:“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清燕”二字传递出的清明有序,正是庄子治国理想的写照。
近千年后,诗句中的庄周遗风依然弥散在蒙城的每一个角落。从远古先民燃起的点点星火,到乡野之间回荡的声声管弦,超越世俗的先贤,埋下智慧的种子,生长出人心所向的善念。
历史
蒙城的“蒙”字曾隐藏于一种奇特的字形,它们状如腾飞的巨鸟,展现出原始的张力。书法研究者们将这种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形象地称为“鸟篆”。
飞鸟形象的融入,使得寻常文字仿佛在瞬间拥有了飞禽的迅捷、候鸟的信义,传递着古人寄托于文字的信仰和期望。
令考古学家们惊奇的是,出土于蒙城一带的兵器,几乎每一件都刻有鸟篆的“蒙”字。在超过两千年的时光里,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图腾。
县城以北二十公里左右,一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唯余内外两道城墙,当地人把这座城叫做北冡城,其所地处的山岭叫做北冡山。
南宋史学家罗泌在《路史》中考据,北冡,蒙字尔,即景豪;汤都,今豪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意思是今天冡城的“冡”字在古代写作“冡”。古城遗址的出现,说明“冡”字作为此地地名称,至少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
北蒙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西周时期,此地依然延续着诸侯国冡国的称谓。如今,北冡山上还留存着清朝道光年间所立的石碑,清楚地记录着这一段史实。
公元前595年,冡地归楚国管辖。因遍植漆树更名为漆园。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子曾经在此为官,史称“漆园史”。
历史上的庄子,一生率性而为,唯一任过官职的地方,就在故乡的漆园,正是这个时期的任职经历,让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官吏清廉,百姓质朴,才能回归安定平和的治世。
他的思想与同一时代的儒学、法学等各种学说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母体,深刻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人文思想。
如今,蒙城县依然留有初建于北宋时期的庄子祠,每年十月,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及爱好者齐聚于此,遵循古礼,举行布衣祭祀庄子的大典。
唐天宝元年,蒙城县正式定名。此后,这座城市虽然屡经行政区划的变更,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静默无语的城池,世代传诵的地名凝聚着先人灿若星辰的智慧。特别是唐宋以来,这里的人们尤其崇敬庄子。
蒙城的气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炼。当代人在这里追寻先贤的故事,也在日复一日的反观与重塑中延续这座城市不朽的灵魂。
考古
1989年,居住在蒙城县尉迟寺一带的农民经常在无意之间发现形态不一的陶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徽工作队随之对此产生关注,并围绕尉迟寺展开了试探性的发掘。
这些曾被烧制过的红色土块大量出现在尉迟寺遗址之中。它们的质感接近陶瓷,又不像是生活器皿上的碎片,奇特的形态引起了包括王吉怀在内现场考古工作者们极大的关注。
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低矮墙基,宛若一条红色的长龙,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考古学家们从中清理出了七十间房屋,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生活用具散落其间,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房屋的墙壁周围都伴随着类似火灾的痕迹。
经过研究,专家们认定,这是原始人类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民居建筑的典型。在考古学界,这种房屋被命名为“红烧土房”。
尉迟寺遗址的红烧土房震惊了考古界。经过进一步鉴定,它们建造于距今4800年到4500年间,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房屋规格最高的村落遗址,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列入1994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何要采用烧制的方法修建房屋?这些房屋又是如何被修造起来的呢?王吉怀决定就地取材,模仿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技术,复原这些红烧土房的建造过程。
红烧土房的建造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
用这种方法建成的房屋质感坚硬,有如陶瓷,它不仅隔热防火,而且抗压防潮,冬暖夏凉。
蕴含在原始邻居中的智慧,为学者们研究人类聚落的发展轨迹,乃至于寻求当代建筑的灵感带来了深刻启迪。
祖先遗留的密码,至今镌刻在每一个当代人的生命中,构筑起属于这片土文化基因。
人物
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戏曲电影《天仙配》在全国公映,简洁明快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戏词,让这出黄梅戏中的经典剧目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同时被人们记住的还有这部电影的编曲时白林。
1927年,时白林出生于蒙城县涡河边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的中国正面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困境。时白林的童年也伴随着物资的极度匮乏。
山野之中的蛙鸣鸟啼成为了他童年最悦耳的音调。中学时代的时白林接触到了类别多样的乐趣。高中毕业以后,他凭借自己对音乐的触类旁通,正式走上了编曲的道路。
故乡的名人庄子发出的生命感悟,多年以来一直深深铭刻在时白林心中,以此为座右铭的他,养成了谦逊的品德,也渐渐体悟到唯有回归质朴、扎根泥土的艺术,才能成就经典之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时白林第一次接触到了黄梅戏。1955年,28岁的时白林接到为戏曲电影《天仙配》编曲的任务。
历时数月,他反复聆听这出经典黄梅戏的曲调,并尝试在其中加入男女声二重唱等新颖的元素。上映以后的电影《天仙配》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黄梅戏的代表性唱段。电影《天仙配》的走红让时柏林收获到了巨大的荣誉,也收获到了甜蜜的爱情。
1957年,时白林与影片中饰演四姐的丁俊美结为夫妻,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2007年,时白林被授予戏曲音乐终身贡献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戏曲作曲家。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永远无法离开他所诞生的土地和人群。2016年,时白林艺术馆在蒙城落成,时白林夫妇受邀回到家乡,再次观看了他们倾注着青春和热血的《天仙配》。
回到自己出生的涡河边,时白林感慨万千,一脉河水滋养着蒙城从过去走到今天,在它的两岸,城市的面貌早已改换。蒙城人质朴,安然的情怀却有如静水流深,千古依然。
当代
蒙城这座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将近80%。传统的农耕和养殖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这塑造了蒙城的质朴和天然,却也在新时期带来了农田碎片化,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问题。
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图文推出了一篇名为《人勤春早》的报道,照片所展示的正是蒙城县楼山村农民种植马铃薯的忙碌景象。这种热火朝天的场景,得益于“一户一块田”的新思路。
蒙城县政府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的方式,实现每家每户的连片耕种。敢为人先的尝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对蒙城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影响。
蒙城博物馆一面特殊的照片墙震撼着所有的观众。这是蒙城县政府以庄子文化为内核,寻找当代城市定位的创举。照片里的男女老少都是蒙城的普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蒙城好人”。
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看似点滴之间的小事,是蒙城好人的质朴标准。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诠释着蒙城好人的大爱情怀,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建设格局。
以蒙城博物馆为核心,县政府开始了对于智慧城市和文化旅游的全面建设,包括庄子祠、雪枫公园和慈氏寺在内的多个景点被统一纳入规划,设计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路线。
人们在传统的印记中寻找蒙城的记忆,也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品味这座小城,融入生命的温暖。
意在云水,志如鲲鹏。蒙城的故事,开阖于自然的法度,焕发出文明的光辉。
以上就是关于蒙城县属于哪个市(「走遍中国」安徽·蒙城)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