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1、佛缘重的人一生会:命有佛缘,菩萨保佑,一生不缺钱花!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有缘,这个与佛有缘并不是说一个人跟出家佛法什么的有关系,而是佛教常说的与人为善有关...

1、佛缘重的人一生会:命有佛缘,菩萨保佑,一生不缺钱花!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有缘,这个与佛有缘并不是说一个人跟出家佛法...更多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的内容,欢迎大家继续分享关注常识网。

佛说:这4种人即使不拜佛,却佛缘最深!是哪4种人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

1、佛缘重的人一生会:命有佛缘,菩萨保佑,一生不缺钱花!佛缘,顾名思义就是与佛有缘,这个与佛有缘并不是说一个人跟出家佛法什么的有关系,而是佛教常说的与人为善有关,一个人几世为善,或者善行比较大,对佛法有很深的信念,都会与佛有缘。2、佛缘重的人的特性(1)眉毛飞扬入鬓、双眉之间的距离宽于两指:眉毛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在《红楼梦》里,林妹妹一皱眉变得楚楚可怜,被贾宝玉形容为“颦颦”亦即情动楚楚之意。而飞扬入鬓的长眉,代表此人印堂宽润,有颗一心向善之心,无论男女都是值得托付的人。(2)眼神温和,眼珠大而黑:眼神温和的人,桃花运会比较好,天生没什么心机,处事单纯且重情重义。对中国人而言,眼珠大瞳色黑且深邃的人,会被认为是有佛缘之人,有菩萨保佑的他们比较有慧根,虽聪明且心中有正念,所以往往能被福报。当然这里的眼珠大不一定也要眼睛大,因为眼睛大可能眼珠小,眼睛小也可能眼珠大。(3)鼻正鼻善的人:鼻子也是观察一个人是否心地善良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鼻梁挺直、无折断就是一个正直好看的鼻子。有佛缘的人一般性情温和,鼻亮直不会歪曲折压,鼻孔一般不会外露,给人一种春风和煦感。(4)嘴型方正的人:圆润的花瓣唇是诸多佛祖画像的标配,唇如其名,就像两瓣鲜色的花瓣,生着这种唇的人往往有一颗慈悲心,常常能道一些善言点化他人。(5)两耳垂肩的人:耳朵是代表一个人的智力与知足的,耳朵如果干瘪无肉没有耳垂,这是欲望无止之相。而两耳轮廓分明,两耳垂肥厚长大,俗称两耳垂肩,主多福多禄,多有慈善好生之德。所以那些佛像一般都是两耳垂肩。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拓展阅读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赵朴初

1.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西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a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a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3.问:什么是佛?

答: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文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4.问:如来佛和释迦牟尼是一个人吗?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a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a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abhu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5.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佛、法、僧)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6.问:什么叫做'涅槃'?

答:现在暂不详细解答,这里可简单解释为'逝世'。

7.问: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ira)就是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8.问: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称'塔波',是梵语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之用的。

9.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

10.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赵朴初书法:佛缘

11.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吗?

答:不是,是佛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

12.问:现在佛经一般有几种文字?

答:许多国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翻译了佛经。欧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义大利文、芬兰文等,但是都不齐全,其来源不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汉文和(3)藏文。梵文经典现在残存的己很少,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还有部分古梵文本留存。北传佛教经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国汉文和藏文藏经里。

13.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14.问:学佛主要学那些内容?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15.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家,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16.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

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宣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后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他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属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17.问: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qdhyqya (P. Upajjhqya) 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18.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

19.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20.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哒囧瀬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21.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q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q-nq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q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22.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

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赵朴初书法:和

23.问:僧人为什么提倡"过午不食"?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24.问:南方国家的僧人吃'荤',是否也是开戒?

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的'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误的。

25.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吃,是吗?

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26.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

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27.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

28.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29.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普贤 、观世音、地藏 。

30.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著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

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尚经常背著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

31.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

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西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32.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33.问:禅是什么意思?

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34.问:禅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据?

答: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

35.问:不杀生戒,应不许杀好人,假使有杀人放火,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坏人,这种人依法应当抵命,难道这种恶人也不许杀他吗?

答:对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杀人犯,应当绳之以法。这是因为触犯国家法律,应按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法官虽有判决权,那是依法判决,不是法官个人的事。释迦牟尼为弟子制戒,不许弟子们杀生害命,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国家法律。佛陀从来没有说过国家法律对坏人的制裁有什么不对,总是教诫弟子遵守所在国的法律的。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

赵朴初书法:墨默认

声明:文章摘录于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版权归原书。


以上就是关于佛缘重的人一生会怎样(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问答,精选35题(给有缘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