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吗(《新闻联播》背后的故事)
你了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吗?《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固定新闻节目。前身是原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于1960年开播的《电视新闻》;1978年,正式定名为...
你了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吗
你了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吗?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固定新闻节目。前身是原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于1960年开播的《电视新闻》;1978年,正式定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为《新闻联播》。
每天19点向全国广播,选用全国各地电视台向中央电视台输送的国内地方新闻,采用我国新华通讯社每天专为中央电视台编发的国际要闻简讯。1980年4月1日起,《新闻联播》采用通过国际通信卫星收录的英国维斯新闻社(VISSNEWS)和英美合资营办的合众独立新闻社(VPITV)的国际新闻。1984年6月中央电视台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的电视新闻交换,并增加播放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每次播出时间,由1976
年7月1日的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1986年7月1日起又延长至35分钟。内容有国际国内要闻消息、专题报道、评论、简讯、报摘等;形式上既有录像报道又有口头播报。
(苏英王录)
你了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吗拓展阅读
《新闻联播》背后的故事
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更换了新片头和新演播室,让不少人感到眼前一亮。这也是18年来《新闻联播》片头全新改版。《新闻联播》创办于1978年元旦。从开播以来《新闻联播》记录了无数国内外大事,收视率一直雄居全国电视新闻栏目之首,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被看成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筹备开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78年1月1日,当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电视新闻播出串联稿上,满是钩钧画画的箭头和圆圈,这张纸上记录的是第一期《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共5条新闻,加上配乐和切换时间,全长20分钟,头条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开播后。由于当时电视台没有录像机,新闻画面用电影胶片拍摄下来送到直播间,一边播放带子,一边同步配音解说,播音员本人并不出现在节目画面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新闻联播》首任男主播赵忠祥记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1979年底,他的面孔才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第一次上镜,屏幕上只有我一个人,后来不久改成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双人搭档主播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地位提升:发布中央政令
1982年9月1日起。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首次成为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之前,中央政令和重要信息的发布渠道,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
据《南都周刊》报道,《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享有专用审看间的节目。每天下午,分管新闻的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要在这里审看当天待播的样片。
一位多次送审样片的资深记者这样描述审看间里的场景:“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
形象革新:“微笑播报”
《新闻联播》的主播向来有“国嘴”“国脸”之称,他们被认为代表了“国家形象”。罗京曾戏称,自己换个发型都必须经过台长允许。
《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则被赵忠祥概括为“字正腔圆”,“从栏目创立开始。就延续了老一辈播音员齐越、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确立的风格。”
然而40多年来,《新闻联播》也在悄悄改变。1984年,新晋女主播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一改此前主播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增添了亲和力。虽然短暂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观众总体反响良好,于是这种时而面露微笑,并伴有“观众朋友您好”等问候语的风格,就沿用了下来。
内容之变:杨伟光拍板,头条播发“挑战者号”爆炸
40多年来《新闻联播》的变革,也体现在题材重大、制作精良的内容本身。
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央视专门组成40人的“两案”报道组进行报道。次日,“两案”报道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万人空巷,造就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首轮收视高峰。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次日,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了这一消息,并播放了足足6分钟,打破了“先国内、后国际”的播出顺序惯例,至今为电视业界津津乐道。
20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鼎盛时期的收视率曾高达58%。而且,观众对《新闻联播》的热情,日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新京报》 作者|武云薄)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