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理性消费,注重安全)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诈骗?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诈骗?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受害人往往碍...更多《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这个百科知识,我们小编以拓展阅读方式解读并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

「蜀黍原创动画提醒:新年期间谨防网络诈骗」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一些不法分子准备趁这个时候利用各种网络诈骗手段“捞上一笔”。那么新年期间我们应该如何防止遇到网络诈骗

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诈骗?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那么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关注常识网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本文目录

1、新冠疫苗诈骗短信套路

2、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3、引诱汇款

4、刷卡消费

5、高薪招聘

6、贷款诈骗

7、复制手机卡诈骗

8、冒充房东诈骗

9、防电话诈骗的方法

新冠疫苗诈骗短信套路是什么

对短信中的几个钓鱼链接进行测试后,发现这些链接的界面竟然打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旗号,看起来颇像那么回事。然而,一旦相信这些伪装,进入其预约新冠疫苗的办理程序,便会被要求输入真实姓名、银行卡号、验证码、手机号等重要信息。“如果输入了银行卡号,特别是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后,就相当于把自己银行卡里的财产双手送到骗子手里。”

根据技术分析,以前同类骗局比如银行卡兑积分、ETC认证等采取的原始源代码,是在同一个模板上的优化,这次却改了,“骗子用了新的技术编写,模板跟原来完全不一样,因此即便是之前被骗过,这次也可能再次被骗。”

专家提醒,有接种新冠疫苗需求的市民,一定要认清上述骗局套路,不要轻信短信内容,一定要及时关注当地官方媒体的消息。若收到此类诈骗短信或发现受骗,应尽快报警。

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以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引诱汇款:

犯罪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汇入存款,由于事主正准备汇款,因此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未经仔细核实,不假思索即把钱款打入骗子账户。

刷卡消费:

犯罪分子群发短信,以事主银行卡消费,可能系泄露个人信息为由,冒充银联中心或公安民警连环设套,要求将银行卡中的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套取银行账号、密码从而实施犯罪。

高薪招聘: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贷款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一旦事主信以为真,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复制手机卡诈骗:

犯罪分子群发信息,称可复制手机卡,监听手机通话信息,不少群众因个人需求主动联系嫌疑人,继而被对方以购买复制卡、预付款等名义骗走钱财。

冒充房东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换,要求将租金打入其他指定账户内,部分租客信以为真将租金转出方知受骗。

防电话诈骗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总会莫名其妙的接到一些电话,对方会表示你中了奖或者是根据指令按下指定键就会送流量话费等,时值年关,电信诈骗也想捞一把业绩。

1、接到可疑电话、短信时,保持冷静,切勿慌张,与家人、亲友多商量。向当地派出所、银行网点、电信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当面询问。

2、当您在接到来自亲友号码、公安机关电话号码以及110、95598等要求汇款的电话或短信时,请您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核实确认,避免财物损失。

3、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如ATM机转账或网上银行功能,确有需要可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4、不要泄露您的银行卡密码。

5、不管对方是谁,只要问及个人隐私,请务必留神。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时,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账户、密码等隐私。如果涉及案件情况必须查询的,必须出具工作证件及有关法律文书,到相关金融机构查询。


拓展阅读

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理性消费,注重安全)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理性消费,注重安全

央视网消息:据中消协网站消息,随着2023年春节的临近,预计全国各地将迎来一波春运潮和消费潮。中国消费者协会温馨提示消费者,消费旺季更应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出行前要关注疫情态势,做好个人防护;购买年货要识别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

理性选择,适度消费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重在团圆、祥和、喜庆的氛围,而非制造铺张、奢侈、浪费的场面。所谓“年年有余”是指每年仓有余粮,库有余钱,而不是制造浪费。为此,倡议消费者春节期间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购买礼品、食品、爆竹等年货要适量,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消费者无论是在家下厨,还是在外聚餐,都应适度点餐用餐,践行“光盘行动”;在礼品的选择上应以突出心意和祝福为主,不盲目追求高价格、重包装的“面子工程”,摒弃商品过度包装之风;爆竹燃放要合法合规,解禁地区要注重人身安全,禁止燃放地区要遵守相关规定。

做好防护,安全出行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春节将重现春运潮,据交通运输部初步预测,2023年全国春运客运量较2021年8.7亿人次有较大幅度增长,甚至将超过2020年的14.8亿人次。其中有不少消费者会选择乘坐飞机、高铁、长途汽车等交通方式回家过年,还有消费者计划利用春节假期旅游出行。对此,消费者应在购票前充分了解航班、车次在不同时间段退改签规则和要求,合理安排,避免影响行程或产生纠纷。消费者出行前最好充分评估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强度合适的活动。在旅途中戴好口罩,减少就餐次数,注意手部卫生,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对于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避免高强度活动,并做好个人防护。

识别陷阱,加强防范

在春节消费潮中,商家为促销商品和服务会推出各式各样的折扣,对此消费者需擦亮双眼,维护自身权益。一是挑选年货美食,应注重食品安全。消费者过年购买食品时,要确认商家具备经营资质,不购买无生产企业名称、无生产日期、无出厂地址的“三无”产品,同时认真阅读食品外包装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等重要信息,科学存放、及时食用。二是面对商家折扣要保持理性。消费者尽量到资质、口碑良好的商场、超市、电商平台选购商品,并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购物凭证,将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和商品宣传信息进行截图保存。三是防范预付式消费跑路。进行预付式消费时,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尽量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仔细审阅合同条款,明确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功能、退卡条件和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四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消费过程中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非必要不告知手机号、家庭或单位地址、财产状况等敏感信息,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不明链接。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的前提,中消协呼吁经营者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自觉抵制各类不良的营销方式,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在理性消费、精明消费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保障安全。祝愿全国消费者度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美满的春节!

来源: 央视网


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理性消费,注重安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