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文正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有哪些名不符实)
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1、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2、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3、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4、清朝:汤...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文正公
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
1、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2、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3、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4、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文正?你认为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文正,别以为这仅仅是两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其实它们是千百年来,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 那么为何“文正”就如此珍贵呢?
首先我们看看谥号中何为“文”?
再看看何为“正”?
更有一代名臣司马光提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他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另外得“文正”最有名的是后世文臣的标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他不仅有文治,主持庆历新政;还有武功,打得西夏羌人称他为“老子”;另外他还宽厚仁爱,严谨治学。不过得“文正”谥号第一人也是北宋名臣王曾。
如此一来,对于文正谥号,皇帝自然不肯轻易给。
其实最初一字谥最贵,“文”也没有固定搭配,得到是莫大的光荣。 唐朝有白居易、韩愈、李翱、权德舆、陆希声;北宋有杨亿、王安石(不过对此众有非议);南宋仅有朱熹;元朝有欧阳玄、姚燧; 从明朝开始,谥法用字有高下之分,官员没有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大唐谥号开始变得无限长,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多称庙号,文官得到“文贞”谥号是无比的光荣。
对于谥文贞还有几个小故事——
唐朝张说被谥为文贞,还引发了群臣的争论,最终还是玄宗下诏才结束了争论。唐代宗本想给宰相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苏端极力反对,最终只好将苏端贬到广州,谥杨绾为文简。
文贞者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等人,宋朝初年李昉、王旦。
不过到了宋仁宗时期,老大叫赵祯,那么就得避讳。不然老叫贞,皇帝得不停的打喷嚏,于是文贞改为文正,到了元朝时期恢复了文贞,位于文正之下。
其实总观中国 历史 谥为文正这不过28人而已!
宋朝: 王曾(第一人)、范仲淹、司马光、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七名。
金朝: 虞仲文、张行简。
元朝: 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有 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谥)、李东阳、谢迁、刘理顺、倪元璐。
对于李东阳谥号文正还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东阳听大学士杨一清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竟挣扎起来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有人作诗讽刺到: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明郑时期 陈永华(郑经谥) ,陈永华就是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活跃在金庸小说和电视荧屏之上。
清朝有 汤斌(死后50年追认)、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
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是帝师; 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 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曹振镛则一生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个人认为最名副其实的文正公是范仲淹、司马光和曾国藩,谁最有争议?那当然是曹振镛。
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国古人死后被追赠“文正”只有区区几十人。
唐朝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李翱、陆希声、权德舆6人;
北宋有王安石、杨亿、范仲淹、王曾、司马光、黄中庸、蔡卞7人;
南宋有朱熹、蔡沈2人;
金朝有虞仲文、张行简2人;
元朝有欧阳轩、姚燧、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廉希宪6人;
明朝有方孝孺、谢迁、刘理顺等5人;
清朝有朱珪、曾国藩、曹振镛等8人。
但是以上那么多人,我认为范仲淹最当之无愧,曹振镛最有争议。
范仲淹当之无愧范仲淹,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写下了那句“先填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不禁人潸然泪下。
范仲淹对北宋的贡献是很大的。在政治上,他政为民,任职之处政绩突出;在军事思想上,他加强了边境的防御,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
曹振镛争议颇大曹振镛,是道光皇帝最信任的臣子,他最高官至军机大臣。但是就曹振镛的一生来看,是碌碌无为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若有不对或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出来。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关注我!
根据谥法来看,重要的不是正而是文,但文正似乎比其他人都高一点。唐朝魏征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后来为了避赵祯的讳所以改成文正。
至于谁配不配大家明眼就能看见,范仲淹绝对当之无愧啊,因为他可能是文正成为文人最想要的原因。那个司马光“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吧,反正我不认的。除了司马光以外有点不符合以后还有就是清朝的所有人了,清朝乾隆出了第一个文正,因为是追认的,是五十年前的死人,就是只有归随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否则,像吕留良一样,其文就是歪的,就要被杀头戮尸。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文正”对汉族知识分子是带有明显奴化性质的。曾国藩功劳大,但有激励的意思。后来的就是末世名器,不足为贵。
李东阳这个人咋说,单独给他弄一个的原因是啥,因为这人我确实挺欣赏的,皇帝看上眼的神童本来就不多,被抱在腿上的也就这一个晏殊就没这殊荣。但李东阳有这一项,而抱他的是谁呢,景帝。明朝为数不多的正常皇帝,不喜欢炼丹,不喜欢不上朝,也不信太监。这人咋说呢?文章写的好,一时的文坛领袖文这个谥号挺适合的。正做事依附于刘瑾,不过是为了能拨乱反正,这也没啥吧,毕竟 历史 会记得,关键就是晚节不保。杨一清去找他说给他文正这个谥号,还要给他磕头,因为这两人有私交,最后别人写了一首诗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反正这东西咋说呢,我认为这个可以给的,不过最后晚节不保,让别人道短长。
有多少位被封文正,这个直接到百度上搜索“ 历史 上被封文正的都有谁”置顶的那篇文章就知道了,写的非常详细。
就文正这个名号诞生以来,我认为最当之无愧的是司马光、苏轼、曾国藩,他们给国人的影响自不必多说,不仅功盖当时,更是彪炳千秋。我最喜欢和羡慕的是苏东坡,乾隆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从物质层面上来说,他或许可以这么说。但在人生阅历深度和宽度上比,苏轼可以说是完人,比李白物质上富足,但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词仙。比乾隆精神上更深远,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也是当朝宰相。“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报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冈”,可见苏东坡的鲜衣怒马。人生大起大落,又能善终,书、画、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坛的顶尖,为政也能左右朝局,和司马光,王安石这样的千古名臣同朝共事也算为官典范。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在当时今日仍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作为保守派,苏轼的政治诉求符合当时的 历史 局限,是务实明确的,有时候不是改革就是好的,必须符合现实情况,从长计议。
受争议的太多了,有当时权贵影响和政治考虑,徒有虚名的说也无益。
文正,是自古以来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文臣功绩特别卓著功绩才能用“文”和“正”作为谥号。司马光曾说:
因此,不管是本谥或是追谥为“文正”者,都是当时文人所敬仰的对象。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臣子死后得谥者一万余人,但得“文正”这一文臣最高谥号者不过40人。
历代得“文正”谥号者40人,朝代分布及名字如下:唐朝(4人):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宋朝(9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5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4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8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最名副其实的“文正”--范仲淹
大部分的“文正”都当得起这个谥号,拔尖者当属是范仲淹。他文武兼备、智计过人, 军事 方面结合北宋长期冗兵弊政,提出屯田久守、积极防御的守边方针。 政治 方面革新吏治,剔除弊政,发起“庆历新政”。而且,他在 书法、教育、诗歌、散文 等方面也成就斐然。特别是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思想 ,影响深远,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最名不副实的“文正”——满清帝师4人满清一朝八人谥为“文正”,却有四人是因为教了个好学生而被谥“文正”。自清嘉庆以来,帝师获封“文正”成为一个惯例。分别是朱珪为嘉庆帝师,杜受田为咸丰帝师,李鸿藻为同治帝师,孙家鼐为光绪帝师。他们本人的道德和功绩在当时并不突出,和 历史 上其他各位“文正”相差甚远。真是岁月静好,运气使然。
曾国藩不配文正这个谥号,他虽然有“中兴”满清的功劳,但从人品,学识,军功,政绩等方面,皆不如人。人品不如范仲淹,学识不如司马光,军功不如王守仁,政绩不如刘统勋。王守仁是有明一代佼佼者,尚且只是文成,曾国藩岂能配文正?!
文正挺多的,宋朝最多,有九为,清朝好像是八位,元朝记得不是太清楚,大概是五位,明朝四位还是三位的,忘了, 历史 第一个被溢为文贞的是魏征,宋代因为赵桢皇帝,后文贞改为文正
当然是范文正,大宋的道德标杆
只有范仲淹配,其余都是赏赐。
范文正。文韬武略臣子中无出其右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文正公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
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3、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4、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历史上谥号“文正公”的大臣有哪些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宋朝以前“文正”写做“文贞”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
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
扩展资料最后一个谥号“文正”的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第一个谥号“文正”(文贞)的人:魏征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文正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有哪些名不符实
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3.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4.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有哪些名不符实
答: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宝元......详细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文正公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_百度知...
答: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宝......详细以上介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文正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谥号文正公的人,有哪些名不符实)》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