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白莲教起义有打入到皇宫吗?是乾隆年间打入的,还是嘉庆年间?(叛军攻入皇宫,大臣忙送后宫嫔妃逃走,为何君主却很不高兴?)
清朝时期白莲教起义没有打入到皇宫内部,白莲教起义在嘉庆年间。几十名白莲教徒武装分子,在头领陈爽的带领下,从紫禁城的内右门突然冲了进去,而且一直冲到了紫禁城的核心...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嘉庆天理教攻入皇宫叫什么政变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清朝时期白莲教起义有打入到皇宫吗?是乾隆年间打入的,还是嘉庆年间?
清朝时期白莲教起义没有打入到皇宫内部,白莲教起义在嘉庆年间。
几十名白莲教徒武装分子,在头领陈爽的带领下,从紫禁城的内右门突然冲了进去,而且一直冲到了紫禁城的核心地带——养心殿。要知道养心殿那可是皇帝平日里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因为自从雍正黄帝开始,养心殿就是皇帝的寝宫,之后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居住在此。
紫禁城千名皇家侍卫和御林军,竟然让几十名“恐怖分子”冲击到了皇帝的寝宫。不要说在外人看来,就连嘉庆皇帝自己都觉得极为荒唐,简直就是打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子,而且是很响的那种。然而,这白莲教徒们冲击到养心殿后,却并没有停止住自己的脚步,而且继续往里冲。
再往里,可就皇帝的后宫了。还好,就在这紧关头,嘉庆皇帝的皇次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发现了这一突发状况。然而,此时他的身边并没有侍卫在身,仅仅有一位同样为皇室成员的绵志。非常幸运的是,时他们两人好像是刚刚练习完猎枪回来,手中都拿着一把猎枪。危急时刻,他们也顾不得去喊人,旻宁举枪就打,当场就打死了一个白莲教徒。
然而,马上他就有发了一个不好的情况——只见有三个白莲教徒已经爬上了宫内月华门的城墙,正在墙上用旗帜进行指挥。他再次举枪把其击毙,听到枪声后,宫中侍的侍卫们急忙赶到,一阵刀砍、枪击之后,白莲教徒们全部被诛杀。
通过此次事件,皇次子旻在嘉庆皇帝心中的分量猛然提升了很多(“大内平定,实皇次子之力也”——嘉庆皇帝罪己诏),很快就被封为智亲王(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临危不乱)。而且,这也是他后来被封为皇太子、并能够登上皇位的重要政治资本。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白莲教是一种秘密流传的民间宗教,杂拜各种鬼神,它是由摩尼教、弥勒教、道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混合演变而成的。一般说法都认为白莲教起源于唐代一度盛行的摩尼教,南宋绍兴初年,吴郡(苏州)延禅寺的和尚茅子元仿天台宗教义并吸取摩尼教的教义与仪式创立。以佛教中的弥勒佛代替了明教会的迷摩尼佛。到元代末年就逐渐形成了以崇拜弥勒佛为主的“白莲教”。
白莲教还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宣扬弥勒佛未来会“改造世界”的传说,并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从者日众。
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白莲教从始创到清朝中叶的几百年中,始终不被视为正统宗教而受崇拜,而是作为异教被排斥。元明两代,农民群众曾多次利用白莲教的形式来动员、组织起义队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元末韩山童在江淮的起义;明初永乐年间山东的唐赛儿起义;嘉靖年间四川的蔡伯贯起义;天启年间山东的徐鸿儒起义;清朝乾隆中期山东的王伦起义。
百度百科-天理教之乱
百度百科-川楚白莲教乱
插在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嘉庆帝不许拔?
相信很多人都去过故宫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乾清门前的广场西侧的隆宗门的门牌匾上,插着根箭头,在这隆重的地方,怎么会插着根箭头,当时的皇帝怎么会让工匠留下这样的失误,其实,这其中是有一个故事的。
在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时,有一支起义军名叫“天理教”,为首的林清带着成员们闯进了皇宫。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叛反,林清趁着嘉庆皇帝带领大军前往承德北部的牧场狩猎时,带领起义军打入宫内,同时他还收买了宫中的太监刘德才,两人来了个里应外合,很快便攻到了内廷,来到的隆宗门下,这时外面响起了打杀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冲了出来,很快把林清的队伍给包抄了,此时的林清,只能硬着头皮应战,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很快,起义军就被打败了,纷纷逃散。
在战争结束后,嘉庆帝回到皇宫,知道了这件事,看到了隆宗门上插了一支弓箭。勃然大怒,大发雷霆,堂堂的皇宫竟然被一支起义军给闯了进来,这成何体统,于是便下令削去箭尾,将这根弓箭永远的留在隆宗门牌匾上,任何人都不许拔,以此来警示后人。
这下你们知道为什么隆宗门上有那支箭了吧,但是没想到,他的后人不争气,在嘉庆帝死后,大清便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在腐败中走向灭亡,可真是辜负了嘉庆帝的一片苦心。
历史上有真实的在紫禁城刺杀皇帝的事件吗?
确有。
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嘉庆皇帝)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
叛军攻入皇宫,大臣忙送后宫嫔妃逃走,为何君主却很不高兴?
其实这个叛军就是天理教、白莲教,君王就是嘉庆皇帝,这位忙着送后宫嫔妃逃走的大臣就是嘉庆皇帝的护卫军统领,名为石瑞龄。这个天理教和白莲教其实都是一个教,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其中有个首领名叫林清,打算来个斩首行动。
意思就是直接到京师杀掉嘉庆皇帝,自己做皇帝。嘉庆18年9月17日。林清密谋了清宫内的太监,打算来个里应外合。等到林清大军一到,太监们就杀死守城的禁军,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效果还不错,东华门和西华门迅速被攻破,场面一度十分紧张、混乱。这个时候护军统领石瑞龄做了一件让嘉庆非常生气的事,他没有去镇压混乱也不去探究虚实,直接下令让自己的部下准备大量的车马,闯入后宫把嘉庆的嫔妃都转移出去。
其实他这种做法现在来看无可厚非,毕竟女士优先,让后宫的女子们先逃走,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古代君王来说这是忍受不了的,第一、你触碰后宫皇帝的女人就是不对的,第二、你作为护军统领,最应该做的就是前去镇压叛军,怎么能应该去闯入后宫呢?第三、石瑞龄带着皇帝的亲人老小一起逃跑,那么就相当于告诉别人大清已经亡了,让这些进军觉着大趋势没了,也就没有心情抵抗。间接助长了天理教的气势。
综和上面的原因,嘉庆帝自然就不会高兴。而且嘉庆帝还说了一句:“大敌当前,你又为何担心起朕的女人,你应该担心的事情吗?你的职责就是统兵御敌,不是掩护朕的家小逃跑。”后来石瑞龄被嘉庆流放了,妻子儿女也都跟随他一起流放。
从大清朝中哪一箭开始,国力就变得越来越衰弱?
去北京游玩的游客是一定会到故宫参观的,在故宫乾清门左侧的隆宗门上一块匾上有个箭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看起来不太起眼,这个箭头却留在匾上有200多年,没有摘下来,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事。
这里要提到一个白莲教,白莲教兴起的时间很早,我就不说了,可能在精神上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底层平民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吸引了许多广大农民群众想摆脱困境,到了清朝则有一部分白莲教徒将?反清复明?作为他们的毕生理想。而今天就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天理教发动的一场动乱。
嘉庆十八年,1813年8月的时候,嘉庆皇帝带了一队人马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这属于皇族的大型娱乐活动,从康熙年间就开始了。
1813年9月15日这天,天理教头目林清带着大约二百多人,在太监刘金,刘得财等人的接应下,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兵分两路,杀入皇宫。
这时的嘉庆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顺便游山玩水。守城的清兵当时有点懵,没见过这种场面,惊慌失措。从西华门冲进来的天理教徒闯进内务府一顿抢砸,杀了几个裁缝和几名校书的编修,一路厮杀到距离太和殿一墙之隔的隆宗门时,大门紧闭着。
隆宗门这个位置有军机处,御膳房。隔着隆宗门就是养心殿。
隆宗门外的大部分暴徒,找了几根大木头想把大门撞开,但是费了半天劲没撞开,有许多暴徒就已经从门外爬上了高墙,打算**进来把门打开。
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顿时有点慌,乱作一团,宫里还有一些留守的大臣也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大臣甚至仓皇出逃。这时,皇子绵宁很快镇定下来,他知道自己不能逃,如果他在这时退缩那将是整个皇室的奇耻大辱,而且这帮暴徒将会血洗皇宫。绵宁急忙命令太监取来鸟枪和腰刀带领着皇子和太监冲出书房迎战。
绵宁带着皇子太监们冲出书房就发现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两名暴徒已经爬过了墙头朝这个方向冲来。
绵宁在台阶上举起枪毫不犹豫的首枪打死一人,再一枪又打死另一人。两名领头的暴徒倒地死亡,令其他暴徒一时之间不敢再继续**发起进攻,这时援军也到了,火器营的人来了,这场天理教徒起义事件宣告失败。
这次起义,因为林清攻入紫禁城,震撼极大。嘉庆帝承认:此乃?汉、唐、宋、明之所未有?,?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隆宗门上的箭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嘉庆皇帝亲自说不要拔,留在那里作为警示。就这样,匾上和门柱上的两个箭一直存在了200多年。留下了这段历史。
说说我的观点吧:
一、从这一箭开始清朝走了下坡路,当然不是这一箭的原因,一支箭并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清朝以不可见的速度一年不如一年倒是真的。
二、在嘉庆时期就能看出来,这场事件的产生,皇家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但凡有一点,都不能让这些天理教徒进到皇宫里来。
三、而当时朝廷腐败到官兵连个大门也看不住的程度,把守午门的将领听见天理教徒攻入的消息,居然带队逃跑了,可见那时候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四、绵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正好在宫中亲历了这场事件,这个皇帝是大清朝最节俭躬行的一个皇帝,可是好像太晚了,从自身做起光靠节俭也没挽救大清朝。
五、据说天理教头目林清是北京丰台宋家庄人,四周邻居都知道他是天理教徒,与当地官员也都相识,但根本没有人去抓他,由此可见当时官员也很腐败。
清朝嘉庆年间,紫禁城被起义军攻入是怎么回事
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曾组织发动京师、河南、山东等地教徒起义,京师的一支并曾攻入紫禁城。后在清军镇压下先后失败。天理教攻入皇宫事件的大致过程如下:
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皇帝,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后来的道光帝)大惊失色,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这时,本来准备开赴承德避暑山庄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人少而且分散,又敌不过凌厉的火器,最终被火器营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清朝嘉庆年间天理教徒是怎样攻袭紫禁城的?结果怎样?
九月十五日晨,天理教徒分作东西两路,东路在首领陈爽、陈文魁带领下进攻东华门,西路在刘第五、祝现等带领下进攻西华门。日方晡时(下午3点至5点之间),来到东华门的天理教徒由于和往宫中送煤的人发生了争执,一名天理教徒脱衣露刃,送煤人急声呼喊,被守门清军听见,急忙关闭宫门。天理教徒见势不妙,即刻抽出战刀,径直冲入门内。结果只冲进了陈爽等数人,大门就已关闭,陈文魁和大部分教徒则被挡在门外,被迫分散,各自出城隐匿起来。陈爽等在太监刘得财、刘金引导下,于协和门与清军展开激战。礼部侍郎觉罗宝兴命人关闭景运门,入告皇次子F宁(即后来的道光帝),F宁慌忙下令取撒袋、鸟枪、腰刀迎战。
攻打西华门的天理教徒在太监杨进忠的接应下,全队五六十人顺利冲进门内,迅速关闭城门,以拒官军;又爬上城楼,插上白旗,以号召城外的天理教徒。接着有一部分天理教徒向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进发,他们打着大明天顺顺天保民的小白旗,由太监高广幅等引路,很快打到了隆宗门一带。此时隆宗门已关闭,天理教徒抢下门外摆放的弓箭,向门内施放起来。
至今隆宗门匾额右上方遗留的一支箭头,很可能就是他们所射。另一部分天理教徒也打到文颖馆、尚衣监等地,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使清统治者猝不及防,乱作一团,F宁与几个亲王仓皇迎战。这时几个天理教徒已翻越宫墙来到养心殿附近,F宁慌乱中用鸟枪击毙两名教徒。礼亲王昭、庄亲王绵课闻变后,临时调来千余名火器营兵,赶至隆宗门下,与天理教徒展开激战。天理教徒虽拼命抵御,但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很快即被打散,刘第五、祝现等人跳城逃脱,未能冲出城的天理教徒也在慌乱中分别潜伏于宫中各处,继续坚持战斗。
天理教首领李五在清军搜捕时,挺刀与官兵格杀,被伤甚重,是夜毙焉。有一位天理教徒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被捕后回忆当年在紫禁城内的战斗情形时说:我藏在夹道子里,只见一个头戴水晶顶大花翎子的官员,向一个白布缠头拿刀的追赶,那官员赶上,踢掉刀子,就用腰刀将他杀了。我因同教的人被杀,就上前拾起刀子,把他砍倒……我是习教弟子,一秉至诚,死而无怨。这些都表明了天理教徒起义时的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与天理教徒的顽强斗争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统治者的惊慌之态。宫廷内的后妃、皇子以及显贵大臣、武将勋戚等,平时作威作福,神气十足,然而紫禁城内的惊人之变,犹如晴天霹雳,吓得他们魂飞魄散,尽成惊弓之鸟,纷纷逃离紫禁城。
直至九月十七日,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兵丁还心神未定,遇有动静,草木皆兵。
九月十六、十七两日,清军在宫门内大肆搜索,擒获30多个天理教徒。十七日早,由于叛徒告密,坐镇大兴黄村的天理教首领林清被捕。至此,天理教在京城的反清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天理教起义:为何一场不到两百人的起义,便攻入了大清皇城?
《阅微草堂笔记》有句名言:“事出反常必有妖。” 一般来说,在古代,农民起义大多数发生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 在腐朽的王朝封建统治能力没落的时候,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在人民的反抗中,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但在清朝中期有一次起义,不仅人数少,只有大约两百人的规模,而且还打入了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城。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故宫掠影
白莲教是一个神秘的宗教,它始于唐、宋,到了清朝时已传承了千年。对于这样的宗教,统治阶级一直都持以打压的态度,但历朝历代,总有它生存、传播的土壤。 那么,为什么统治者无法将其铲除呢?
一是因为它的隐秘性,这种在民间的秘密传承,官府很难将他们一网打尽;二是在那个封建思想横行的年代,由于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人们往往相信鬼神论调。 对于生产力落后造成的贫穷苦难,有心者将其与宗教的教义结合起来,鼓动大家进行造反等活动。所以,每当及朝代更替时,这些宗教便积极的活跃起来,组织农民起义。
影视剧中的白莲教形象
比如在元朝末年时,韩山童、刘福通就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密谋起兵,因为头扎红巾,是为红巾军。又因为当时的起义民众大多信奉白莲教,烧香拜佛,也称作香军。 红巾军对于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考虑到白莲教是个不安定的因素,于是就对白莲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这又迫使白莲教转入地下。但这个秘密组织还是并未消除,反而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到了清嘉庆年间,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嘉庆虽然接手了康乾盛世之后的帝国,国力却已经逐渐在走下坡路。 在乾隆一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愈发严重, 失去土地的流民大量聚集,主要在川、楚、陕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等地区谋生,数量甚至到达了百万 。
古代难民剧照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各省各地陆续出现灾荒饥民。 原本,川楚边境地区是一片未经人力开发的原始森林,向来是没有土地的流民聚集所在。 这些流民生活的非常艰难,不仅所在的地方土地贫瘠,作物产出有限,还要受到各方势力的盘剥。
流民本就是属于 社会 上的不稳定因素,偏偏官府对于他们的处理方案,依旧是不断的压榨。 所谓官逼民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一场借着教义的反抗运动就应运而生了。
白莲教起义画像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在嘉庆即位不久,一场蔓延中国中心地区的民间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先是四川有人相继起义,后又开始在河南、陕西等地进行大规模流动作战。这些被清政府过分压榨的农民给了当时腐朽的政府沉痛的一击,但最后还是被国力尚雄的清政府镇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起义并没有先进的思想进行指导, 仅仅依交易等内容对民众进行鼓动,并不能解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根本矛盾。 一如“白莲下凡,万民翻身”、“淤泥源自混沌启,白莲一现盛世举”等口号,无非是玩了套“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 游戏 思路。
白莲教作战画像
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国力来说,清朝此时正处于朝代的中期,虽说各方面已经走下坡路,但统治阶级的力量依旧强悍,不是这种小规模的民间反抗能比拟的。所以,在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这场起义还是被政府镇压了下去。
白莲教有许多的分支,这些分支教的教义又与主教有不同的地方。这一次在北京的起义属于白莲教大起义中的其中一次。但起义的地点是选在了北京皇城。为什么要选在皇城? 起义军是想要做个擒贼先擒王,将当朝的嘉庆皇帝杀死,就能造成 清庭 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引发全国更大的动乱。 抱着这样的目的,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天理教就潜伏到了京畿地区。
影视剧中的白莲教形象
在嘉庆年间,天理教由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宫教)、荣华会、白阳教、红阳教、青阳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逐步联合统一而成 。 天理教主要首领为李文成、林清和冯克善。林清统一天理教后,自称天皇,冯克善为地皇,李文成为人皇。当时天理教对民众许诺,现在出钱就可以买灭清后的官职土地,鼓动信徒参与此次的暴动。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四日这天,大约二百名教徒乔装打扮成商贩,进入北京城。 十五日中午,众人得到了事先安排在宫中太监的接应,由东华门及西华门两个方向攻入紫禁城。 偌大的紫禁城,竟然在这两百人的攻击下乱作一团,可见当时统治秩序的混乱。尤其是把守午门的将领策凌,得知天理教攻入的消息之后,竟然直接带队逃跑了。
隆宗门
此时约有四五十名真理教徒直入隆宗门,到达了养心殿。他们想直接做斩首行动,刺杀皇帝。 但也许是老天的垂青,嘉庆帝命不该绝,他此时正在外巡视,并不在宫中。 天理教徒几番搜索,都没能找到皇帝。平时需要每天上朝的嘉庆帝,因为这次意外的外出巡视,反而捡了一条性命,倘若跟平时一样呆在宫中,那还真有可能被义军刺杀成功。
若是这样,中国 历史 的走向会不会像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遇刺事件一样,引起局势的巨大改变呢?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起义者在皇城内部的搜索没有结果,反而耽误了时间,最后在健锐营、火器营一千多名装备精良的官兵围攻下,这场戏剧性的刺杀行动也最终结束了。
清军剧照
虽然这次的起义失败了,但是起义军攻入皇宫在 历史 上也是唯一一次,这给嘉庆皇帝一个很大的教训,自己的皇城都差点被别人攻陷,可见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有多腐化,清朝政府的统治有多腐朽。 嘉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减免旱灾地区的赋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等措施。然而这些举措对于一个走向没落的王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嘉庆帝画像
参考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
《清史稿》

好了,今天关于“嘉庆天理教攻入皇宫叫什么政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嘉庆天理教攻入皇宫叫什么政变”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