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什么把皇位传给道光(乾隆皇帝的继位者是谁?他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后来都干什么去了?)
嘉庆为什么把皇位传给道光: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壮年突然猝死,由此,关于道光继位的问题,官方的清实录与非官方史料记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嘉庆帝死前就已宣示传位诏的...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嘉庆皇帝死后谁继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嘉庆皇帝死后谁继位的话题。

嘉庆为什么把皇位传给道光
嘉庆为什么把皇位传给道光: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壮年突然猝死,由此,关于道光继位的问题,官方的清实录与非官方史料记载存在着很大差异,有嘉庆帝死前就已宣示传位诏的说法,有太后懿旨传位的说法。总之,真相颇不明朗。
嘉庆从“不豫”到驾崩。仅有四十八小时;而其从“大渐”到驾崩,仅在三四个小时之内。这一点无论是实录,还是包氏碑文及《清史稿·禧恩传》所说的“变出仓促”、“事出仓促”,都毫无置疑地证明了嘉庆帝是猝然而亡。故传闻中有关他被雷电劈死之说,虽无从证实,似乎也印证了突发性这一特点。与嘉庆帝一生的身体“素健”相比,他的死实在来得过于突然,实在是出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以至于死后梓宫还尚“无合制良材”。可见,嘉庆帝并未想过身后事,而突然的暴逝也没有给予他从容述写遗诏的时间,这一点道光帝本人也承认所谓“遗诏”为枢臣代拟;而且从包氏碑文及《清史稿·禧恩传》的相互佐证来看,嘉庆帝甚至连传位密诏所放何处都未及交待。
正因为先帝没有交待后事,特别是传位诏书放在何处,影响了新君的迅速入统,造成了皇位的一时真空,所以“从官多失措”。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督内臣拣御筐十数事”,仍无所收获。时间很快进入了七月二十六日。亲贵重臣一方面派人驰报京师,一方面召开紧急会议商量举措。《清宣宗实录》上记载有:二十六日“命内务府大臣和世泰带领首领太监人等驰驿前赴圆明园。”及“是日,军机大臣等传知在京王公百官。”这一则是宣示先帝猝崩的噩耗,一则也是告知承德尚未找到继位诏的情况,要求在大内及圆明园里找寻传位诏。
同时,国不可一日无君,亲贵重臣也为暂时的皇位空虚召开了紧急会议。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功,当继位。”尽管以前有种种迹象表明旻宁极有可能就是嘉庆帝生前嘱意的继承人,禧恩的“建议”不无道理,而且他指出了旻宁的重要功绩,即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的紫禁城定乱之功。
紫禁城之乱是指嘉庆十八年九月发生的天理教农民大起义,在京城近郊的直隶、山东、河南等地,攻城略地,闹得天翻地覆。由林清率领的北路义军竟然图谋京城,攻入紫禁城内,直接震撼了清廷的统治,史书称之为“禁门之变”。因为这年是癸酉年,又称为“癸酉之变”。九月十九日,嘉庆回京。见顺利“平叛”,龙心大悦,盛赞旻宁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可嘉之处,达到了“笔木能宣”的程度。遂发恩旨,封旻宁为智亲王,每年增加俸银一万二千两,并命名旻宁所用鸟枪为“威烈”。从此,旻宁的地位已与其他皇子明显地拉开了距离。
但在没有找到足以作为法律依据的传位密诏以前,多数大臣未与妄加推断,作为中枢臣首的托津、戴均元更显得镇定与谨慎。史载“枢臣托津、戴等犹豫。禧恩之论,众不能夺。”这时,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名内侍从身上取出一个上锁的小金盒,没有钥匙。托津当众用力拧断金锁,打开金盒,里面正是嘉庆帝密书的传诏书。于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托津、戴均元、禧恩等“奉今上即大位”,“随瑞邸成礼”。这也正如《清史稿·禧恩传》上所载的“会得秘匾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 传位密诏的发现,使旻宁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新君,消除了承德诸臣由于皇位空虚而产生的“皇邃”。七月二十七日,旻宁的新君身分“谕内阁,朕继承大统,母后应尊为皇太后。”同时,又谕:“著派吉伦泰带领太监二名驰驿回京至圆明园。著苏楞额、阿克当阿传知总管太监,奏明皇太后。”令吉伦泰面叩请安,这是承德方面第二次派人“驰驿回京”,这次显然是告知北京,传位诏已找到,旻宁已顺利承统。而从时间上计算,此时的北京刚刚收到来自承德的第一份驰报,开始于大内和圆明园里查寻密诏。经过一天的紧张查寻,在京的大臣们一无所获。孝和皇太后此时果断地决断,认定皇二子旻宁就是先帝的继承人,并为此专门以懿旨的形式令留京王大臣飞速驰寄承德的旻宁,令其“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综上所述,嘉庆帝猝死无疑,道光帝的入统有惊无险。《清实录》关于嘉庆帝死前就已宣示传位诏的说法终属虚构。戴均元墓志铭,与《清史稿·禧恩传》相互佐证,可以为信,并与实录中关于太后懿旨的记载吻合起来,为我们揭示出了嘉庆猝死、道光继位的真相。
嘉庆皇帝有几个儿子?哪个儿子继承了王位?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的犰狳,是乾隆第十五子,生于魏佳氏,清乾隆和孝皇后,也就是《还珠格格》年的贵夫人。嘉庆帝在位25年,享年61岁。那么嘉庆死后哪个儿子继承了皇位,他有几个儿子?
嘉庆皇帝有五个儿子,长子王,次子艾辛乔罗遂宁,三子艾辛乔罗勉开,四子艾辛乔罗勉信,五子艾辛乔罗勉裕。
王
长子穆钧国王生于乾隆四十四年腊月二十九。他的生母是的女儿的皇妃刘嘉,她拜唐阿公。当国王出生时,她还是福晋的封臣。穆王只活了四个月,死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三月初六,才被封号。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他的弟弟道光帝刚刚登基,就立他为谥号穆王。
道地
爱新觉罗睢宁,皇帝的次子,原名睢宁,即道光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他的生母是孝皇后舒蕊,生于甘龙四十七年。嘉庆帝死后,冕宁继位,改名“遂宁”,国号道光。在位30年,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享年69岁。
邓克王子
敦刻尔亲王的第三子艾辛吉罗米安开,生于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二日,母亲为边福晋亲王,同父异母的哥哥米安信。嘉庆二十五年七月,被封为冀亲王,戊戌十八年十二月四日,道光卒,时年四十四岁。
怀王
第四个儿子怀的是艾辛吉奥尔罗米安辛王子,他的生母是孝智皇后牛葫芦。她生于嘉庆十年二月九日。在她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被命名为皇后,也就是艾辛吉奥罗米安凯同父异母的哥哥。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年仅十四岁的爱新觉罗面心被封为瑞亲王。道光八年七月,卒怀。
惠王子
爱新觉罗米安育亲王是惠端的第五个儿子,1814年由恭顺的贵妃牛虎禄所生。在她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被封为皇妃。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道光帝即位,爱新觉罗绵玉被封为惠均王。道光十九年,立为太子。咸丰帝即位,曰:“惠亲王为我叔,朝廷应召之,设宴不磕头,免章衔。”咸丰三年,赐御龙约束力。同治三年十二月卒。同治亲自下酒,赐五千银子治丧。他被称为惠端王子。
清朝皇帝顺序
顺序如下:
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
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
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
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
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
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
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
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
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
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
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
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
扩展资料
清朝的领土范围
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
参考资料:
乾隆皇帝的继位者是谁?他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后来都干什么去了?
乾隆的继承者是永琰,后改名颙琰,即嘉庆帝。
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分别是:永璜、永琏、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还有3个早逝,没有名字。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东巡,孝贤纯皇后驾崩,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但其间因与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被乾隆皇帝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永璜的一生及死亡都与乾隆皇帝废立太子有关。1750年薨,年二十三。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皇后,清高宗乾隆帝第二子,也是嫡长子。雍正帝赐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深得乾隆帝钟爱,“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元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但于乾隆三年十月患寒疾夭折,乾隆帝悲痛不已,追封他为皇太子,谥号端慧。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薨,年二十六。追封循郡王。子一,殇。过继永瑆次子绵懿为嗣,袭贝勒。卒,子奕绪,袭贝子。卒,子载迁,袭镇国公。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履端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出继和硕履懿亲王允祹后,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辰时薨逝,终年三十九岁,谥曰“端”。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母愉贵妃,少习骑射,娴国语。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乾隆三十一年薨,年二十六。谥曰纯。子五,四皆殇;绵亿。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贝勒。乾隆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谥曰“庄”。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皇后。“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皇七子颇受乾隆帝疼爱,乾隆帝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方二岁。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母淑嘉皇贵妃,初封仪郡王,后晋亲王,时人品评其“沉湎酒色,又有脚病。”卒于道光十二年,谥“慎”。
皇九子,未命名(1748年—1749年)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年-1753年)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母淑嘉皇贵妃,幼工书,道光三年三月三十,永瑆薨,年七十二,谥哲。子绵勤,袭亲王爵。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在生时没得到爵位,死后也仅追封贝勒。乾隆五十一年薨,年24岁。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以成亲王子绵偲为后。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后改名颙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庆亲王,三月十三日去世。
清仁宗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开始亲政。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参考资料:
嘉庆皇帝下一个皇帝是谁
是道光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扩展资料: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参考资料:
嘉庆帝去世,众大臣均未找到牌匾后传位诏书,道光帝是如何继位的呢?
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实际上嘉庆皇帝在晚年就已经暗示将要立智亲王旻宁为储君,但是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所以在嘉庆帝生前,并未公开道光帝的皇储身份,直到嘉庆二十五年,六十一岁的嘉庆皇帝突然死在了热河行宫,在其死后,道光帝的继位也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嘉庆去世到道光登基这段短暂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两个清宫谜案。
由于乾隆帝的超长待机,所以嘉庆帝在即位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嘉庆帝个性仁儒,是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守成之人,在他的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除了以雷霆手段处理了大贪官和珅之外,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其它的执政亮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突然去世。
关于嘉庆帝的去世,清朝的官方史书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中暑,但是二百多年前的北京一带要说能热死人、我想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单纯的中暑也不会死人。所以对于清朝官方史书给出的“中暑死亡说”我实在不敢苟同,与此同时,坊间市井关于嘉庆帝的死因却流传出了另外一个离奇的版本“雷劈致死说”,这个说法放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是当年却被传的绘声绘色,不仅说嘉庆帝是被天雷劈死,并且脑袋还被劈碎,甚至尸体也被烧焦。这种说法不见于清朝任何官方资料,应该纯属人们杜撰。
嘉庆帝去世时已经六十一岁,在当时这虽算不上是高龄,但是已经超过了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并且爱新觉罗氏家族普遍有心脑血管类的遗传病,嘉庆帝极有可能是因为中暑而又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加之春秋已高,所以不治去世。这应该是嘉庆帝的真实死因,嘉庆帝去世后,皇长子旻宁继位,道光帝的继位也经历了一场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由于仁宗皇帝驾崩事出突然,继承人选未及明示,所以一时间皇位的继承波谲云诡。当初雍正皇帝即位后有感于其父康熙帝晚年诸子争夺皇位的惨剧,于是独出心裁的制定了秘密立储制,从此之后的清代历朝皇帝,在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只预立密诏二道放好即可,一藏于干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藏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
但是嘉庆帝驾崩时实在热河行宫,紫禁城内的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自然无法马上取到,但是皇帝原本应该带在身上的金盒也不见了,虽然道光帝的得储君之位众所周知,但是没有这两样东西,等同于道光帝的即位并不合法,但是就在这时,嘉庆帝继后,也就是道光帝旻宁的继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一锤定音,宣布皇长子旻宁为大行皇帝继承人。
孝和睿皇后此举虽不失明智,但是就皇位继承法确实违背,虽然后来人们取出正大光明匾后的遗诏发现嘉庆帝确实立道光帝为继承人,但这已经是后来之事。道光帝的继位实际上是在继母孝和睿皇后和朝中亲贵大臣们的拥立下才做到的。
虽然道光帝为乾隆和嘉庆两代帝王所看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嘉庆这对父子实际上是所托非人,道光皇帝虽然不算是无道昏君,但是于国家却实在是暗弱无能,清王朝在道光帝执政时期滑向了更深的灾难之中。
嘉庆帝暴病而亡,继位诏书不翼而飞,为何却没有人争夺皇位?
一般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的话,那么皇帝死后必然会引起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的情况,可是清朝的嘉庆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是在他突然暴毙以后,皇位顺利交接。这一切仿佛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之所以没有造成宫廷大乱,是因为孝和睿皇后站出来,宣称由皇长子继承大统。这重要的时刻,是孝和睿皇后稳定了局势,避免了一场宫廷屠戮的发生。
清朝自雍正时期以后,为了避免皇室子孙为争夺皇位,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皇帝将皇位继承诏书早早的放在太极殿正大光明匾之后,待皇帝死后,大臣们只要将其取出便可以获知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嘉庆皇帝死后,众人没有在正大光明匾之后找到继位诏书,也没有在嘉庆皇帝的随身携带的金匣子中找到。
这种情况是相当危险的,老皇帝没有指定继承人,那么每一个皇子都有机会成为皇帝,这时候皇子们磨刀霍霍的盯着这个皇位。这时候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站出来说,立皇长子旻宁为皇上,此话一出迅速的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旻宁也迅速继位。
在极短的时间内旻宁登基称帝,众皇子看到旻宁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并且已经继任大统,那么在争也毫无意义。就这样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成为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孝和睿皇后用她的睿智,平息了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将道光皇帝扶上皇位,稳定了清朝的内部统治。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嘉庆皇帝死后谁继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