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有关释迦牟尼佛的感人故事 学佛同修帮忙!(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关于他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如; 有—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一个孩子又得病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佛陀面前...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收集有关释迦牟尼佛的感人故事 学佛同修帮忙!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关于他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如;
有—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一个孩子又得病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发大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说: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须去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走了无数的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是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最后这妇女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的烦恼,唯皈依佛门,达到正觉涅磐境地。于是这位妇女皈依佛陀,成为比丘尼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金刚经》里有一则忍辱仙人的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在因地专修忍辱,人称“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带着宫女到森林中打猎,宫女们无意间发现了忍辱仙人独自在林中修行,出于好奇,便围绕上去,仙人也应机为宫女说法。
国王见此情景,责问忍辱仙人为何调戏宫女?忍辱仙人答:“我在此修忍辱行。”歌利王又问:“你真能忍?”忍辱仙人答:“能忍。”于是国王生起歹念,残忍地割下忍辱仙人的手臂。哥利王见其仍然如如不动,变本加厉将其大腿也砍下。就在这时,天降大雨,飞沙走石,国王见状,吓得扔下了手中的刀,跪下向忍辱仙人求忏悔。
忍辱仙人说:“我对歌利王无有丝毫嗔恨心,若所言不虚,此身体将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忍辱仙人的身体便恢复成原样,众人对其德行无比赞叹。忍辱仙人接着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化的就是歌利王。”果然,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第一个度化的就是挢陈如,即过去世的歌利王。忍辱仙人的境界非凡夫所具备,他是一种通达空性的忍辱,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来世成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一生只是轮回因果
名利怎么不能看淡薄
每天都忙忙碌碌奔波
最后只剩下一个躯壳
但是生活像一把铁锁
我又该怎么把它摆脱
佛说佛法也不可说
一说就错 一说就错
今生只为赎清前世罪恶
来世成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半夜三更,下起了倾盆大雨,张彬的妻子生气离家出走一夜未回,他的妻子是聋哑人又有点精神病,所以从来没有生气出走一夜未归的事发生。
张彬记得他的妻子不知道有多少次生气出走的情况,但是一夜未归还从来没有过,因为他们此时在城市里,他的妻子在那座城市又没有一个熟人,她能到哪里去?况且她穿的是连衣裙,钱包还在家中,手机里微信和支付宝都没有钱。
他担心妻子,所以无法入睡,只能放佛教音乐,没想到他睡着了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现在他又醒了,手机的歌声刚好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他记得有一些老人曾经说过,也许这一生在人间的人,有那么一些傻乎乎的人他们可能是差点就成佛了,这一生只是到人间来度过这次劫难。
张彬一个人在痛苦的边缘挣扎,他开始领悟,“妻子有神经病,又是聋哑人,她生气出走,现在还未回来,她不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就意味着危险,有可能她都死在街边了,她死后,她的灵魂到了天空,她能成为佛吗?”
“佛经里说人生长大也非大生。是啊!人这一生看起来好像还很长,但是细细想来,人这一生在几十亿年的宇宙中看来确实太短了,就好像是一个闪电般一闪而过。不久以后我也将会消失。”
“但是此时此刻我如何能忍受痛苦,也许度过这次劫难,我将有所领悟,亲爱的人到底在什么地方?也许她晕倒在某条街边……”
张彬突然想到他的妻子患有先天性脑供血不足,随时可能会晕倒,他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起身穿好衣裤,随后穿上雨衣雨裤雨鞋出了门。
外面的雨依旧如倾盆,他先到妻子常去的那几家商店和饭店去看看,顺便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他妻子来过。
几家商店隔了几条街,当张彬找完这几个商店,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况且商店几乎已经打烊了。
他走过每条街都会下意识的看一下街边,看看他的妻子会不会晕倒在街边,虽然街道空空如也,他也会仔细的看。
此时凌晨二点的闹钟已响,他该去上早班了,可是他那有力气和心情去上班,只有打电话给老板请假。
清晨6点张彬的手机响了,是他妻子用微信视频打来的,他立刻接起了电话,微信视频那头是她的妻子,旁边还要一个捡破烂的老阿婆。
张彬认识这位阿婆,他早就应该想到他的妻子会去这位阿婆那里,因为他的妻子常常和阿婆一路去捡破烂。但是他听说她是一位孤寡老人,居无定所,常常在某个废弃的房屋住,他跟本不知阿婆住在哪里。
当张彬经过一翻询问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妻子,他看见妻子在那个倒闭的商店门边和老阿婆坐在铺有烂纸板的地上,他知道妻子和阿婆在那里睡了一夜,那是人住的地方吗?
张彬也没有责备妻子 ,他把妻子带回了家,他曾经多少次希望能重新找个正常一点的女人当老婆,也许那会幸福一点,但此时此刻他终于领悟,什么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能和妻子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就是幸福。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关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推介您去看索达吉堪布大师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里头有很多的小故事。
以下文段复制黏贴自宣化上人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六册:
“
在佛还是太子的时候,车匿陪着太子到东门去游览,因为太子觉得宫中很闷。先到东门去,看见一个女人在那儿生小孩,这个女人又哭、又喊痛,叫得不得了。太子就问车匿说:
“这是干什么呢?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哭叫呢?”
“这是一个女人在这儿生小孩子呢!”
“喔,生小孩子这么痛苦啊?”这个女人把小孩子生了。
太子也不高兴了,说:“回去了,不出去游玩了!”
第二天,太子说:“我们到南门去游玩,到南门看看。”到南门一看,看见个什么人呢?看见一个老人老得不得了,头也晃,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聋,牙也掉,迈步也迈不动了。太子问车匿说:
“这个是什么人?”
“这个人老了,老得这样子。”
“人老了,就这么样子?啊!这太辛苦了!”于是太子又不愿意去游历了,就回来了。
第三天到西门去,见着一个病人,病得很厉害的。太子又问车匿说:
“这个人他怎么了?这样子哼哼呀呀的,这么痛苦的样子!”
“啊,这个人病了!”
“喔,有病就这么辛苦?”太子又不去游历,又回来了!这见着生、老、病了。
第四天到北门去,就见着有一个人死了。太子就问车匿:
“这个是干什么的?”
“这个人死了!”
“喔,死了!死就这样子啊?”
正在这儿觉得很难过的时候,就来一个比丘;比丘穿着袍、搭着衣,这样子从太子身边过。太子就问车匿说:
“这个是干什么的?”
“喔,这个?你问问他就知道!”
于是释迦牟尼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个出家人。”
“什么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干什么的?”
“我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就不受生、老、病、死苦的拘束。若离开生、老、病、死苦,就了道了,不生不死,可以成佛的。”
“喔,那你可以教我吗?怎么样出家?你可以做我的师父吗?”
这个比丘本来是净居天人,故意变化一个比丘来度太子的。太子一问他的时候,他把锡杖往地上一顿一戳,踊身虚空,就到天上去了。太子就也没有法子学道,也没有法子出家,又回到宫里去了!
这个时候,在印度有一些个相师,就对他父亲、母亲说:“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后不出家的话,他就可以继
转轮圣王的位。”就是整个世界所有宇宙的国家,这些国王都要受他的管辖;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之后,就可以继转轮圣王的位。于是他的父亲净饭王就派出军
队,把这座城周围给围起来,里外交通都断绝了;就像现在戒严,下戒严令了,谁也不准到里边去,谁也不准到外边来。就这样把太子给围到宫里头了,把东宫给看
起来了,使令东宫太子所住的宫殿,里外交通断绝,也就是给封锁了──现在的新名词叫“封锁”。再一个意思,就是“戒严”了;戒严,不准里边的人到外边来,
也不准外边的人到里边去,这消息断了。
为什么净饭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给断了?因为他听相师讲,如果在七天之内,太子不出家,过了七天之后,
悉达太子就可以继转轮圣王的位。转轮圣王管一四天下的,一四天下就是整个的世界。这整个世界,不是单单我们这南瞻部洲──现在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就是南瞻
部洲,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这叫“一四天下”。这一四天下,一日一月、一个须弥山,这叫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算一个“小千世界”;一
千个小千世界,是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转轮圣王管的一四天下,就管这样的一个世界。
那么净饭王把这个太子给看起来了,可是太子因为有大善根,虽然被人看起来,他还不迷。净饭王当时选
了很多美女,都放到宫里给太子来娱乐。太子见着这一些个美女,也就等于没有看见一样;见如不见、闻如不闻,这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在这个时候,这个净居天人在天上又现身了,他对悉达太子说:
“太子啊!你是不是贪图这个世间的五欲,就把你宿世的愿力忘了呢?你宿世发的什么愿,你现在还记得不记得了?”
“我没有忘,但是现在我也没有方法啊!”
“你如果没有忘,还想要出家修道的话,我可以帮助你!”
“你帮助我,那最好了!”
太子就命车匿──就是这位优波离尊者,备车拉马。把马给备好了,车匿和太子就在后园子里头,预备冲
出去。正在这个时候,四大天王──你们到过中国,看见那庙前边,有个拿琵琶的,又有拿那些个什么的,共有四个,就是这四大天王─每一个天王托着一只马足,
就把马连悉达太子带车匿一起,都给带到虚空,从虚空飞出去,腾云驾雾就走了。一走,走了有三由旬,然后就落到雪山了,于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这时候,天人
的感应,在那个地方有产麻、麦,太子一天就吃一颗麻粒、一颗麦粒,这么维持他的生命。
当时,有父党的亲属三个,母党的亲属两个,随着佛在那儿修行。有三个因为不能受苦──太子在那儿受
苦,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那三个人不能受苦,就说:“这样修道太苦啰!这得什么时候成佛呢?我们都走啰!”这三个人因为受不了这种的苦就走了,到鹿苑去修
道。等到天女送乳的时候──天女用牛奶煲粥给太子喝,那时太子瘦得骨瘦如柴,非常难看;等喝了牛奶粥之后,这身体自然就又都胖起来了。剩下的两个人说:
“太子以前能受苦,现在他不能受苦了。他这样子,牛奶粥都喝,这他不能有什么成就啰!他受不了苦了,我们都要走啰!”于是这两个人也走了。这父党之亲、母
党之亲五个人都走了,剩一个谁?就剩一个车匿。
这个车匿,就是优波离尊者。所以他说,“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我亲自见着佛在六年之中,行这难行的苦行,忍这难忍的苦行。亲见如来降伏诸魔:我
亲自见着如来降伏诸魔。怎么降伏诸魔呢?太子本来在雪山可以成佛了,他因为恐怕世人误会,说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于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
树下。坐到菩提树下,他就发愿;发什么愿呢?他说:“我坐这个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终不起于座,我始终就在这儿坐着。”于是坐到这个地方,就不起身。
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时候,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十二种的变化。那么他梦醒了,这魔王也会算,会观察的,他看一看,我为什么做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梦呢?一观察:“喔,菩萨坐到菩提树下,就要成佛了!啊,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坏他的定力!”
怎么样破坏太子的定力呢?就派魔王的四个魔女到这儿来。四个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你看,
魔,就是妖怪!她虽然是妖怪,也不愿意丑陋,Don't like ugly, like
beautiful.(愿意美貌)。这四个魔女就到这儿来扰乱释迦牟尼佛的定力,怎么样呢?现三十二种媚相;媚,就是妖媚。现三十二种的媚相,总而言之,
就是引诱释迦牟尼佛,想要叫他生出一种凡心来,没有定力,生出凡夫爱、欲这两种的心。可是释迦牟尼佛既没有爱,又没有欲,虽然不是木头、石头──说“人非
草木,孰能无情?”但是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境界上不被境界转,就是方才我所说的“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不被魔女这种魔力所摇动。
这些魔女虽然再美貌,这个诱惑的力量虽然再大,佛也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如如不动,坐那个地方如
如,一点都没有动心,不生爱欲心;能以“对境心不起”,对这境界上不动这种心,对境无心。这个时候,佛就作一种不净观。什么不净观?就前几天,不是讲的
“九想观”,现在他作个不净观。佛就想:“喔,现在你们来骗我了!你们虽然相貌生得美丽,不过也都是带肉的一具骷髅,九孔常流不净啊!眼睛就有眼眵,耳朵
就有耳垢,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这是七孔不净;再加大、小便,更是不净了!又周身毛孔每一个毛孔里头,生得好多虫啊!周身都不清净,污浊邋
遢!”
这样一想,啊,把这四个魔女,都给观得像个老太婆似的,老态聋钟。这四个魔女一看她自己,又互相一
看,你看我也老得这么样子,鸡皮鹤发,行步龙钟;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不洁净,周身都是虫。她们这四个魔女对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呕来,也就吐起来
了,互相这么一吐。她们互相知道都是老得这个样子了,没有法子骗释迦牟尼佛了!于是都跑了!跑了;佛把这个魔给降伏了。
这个魔王看四个魔女回来,没有法子,于是就亲身率着魔子魔孙一齐来,想要把释迦牟尼佛给杀了。释迦
牟尼佛那时候怎么样啊?还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惧心,在那儿坐着入了无诤三昧,不和人争斗。这个时候,你要是动念哪,魔王他魔来,因为你若是有
念头一动,就和魔会接触上;你念头不动,他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个魔王也不能恼乱释迦牟尼佛,魔王也跑了,回去了!
佛又怎么样制诸外道呢?制诸外道:又者,有一个外道师,他的名字叫“申日”。他怎么
样啊?他在饭里头下毒给释迦牟尼佛吃,预备释迦牟尼佛一吃这个饭,就把佛毒死了。释迦牟尼佛看见这个毒饭来了,还照常吃。佛先这样想:“我心里没有毒,我
吃这个毒也不会死;我内里头没有毒,它就不会发生作用的。”于是把这毒饭吃了,也没有毒死,也没有事情,这是一种。
又者,有外道的法师嫉妒释迦牟尼佛。因为在印度,佛没出世以前是婆罗门教;这婆罗门教,也是一种外
道的宗教。在佛没成佛以前,这个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这些外道做师父;等佛一成佛之后,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释迦牟尼佛做师父。好像老迦叶、目连、舍
利弗,这原来都是外道的人,都来拜佛做师父。有个外道就妒忌,把象用酒给灌醉了,将五头醉象牵到佛要经过的地方,预备把释迦牟尼佛给撞死。因为象醉了,什
么也都不管,这个醉象力量最大,没有人可以制服得住。就这么预备五头醉象,要把释迦牟尼佛给毁坏了。殊不知,这五头醉象冲着释迦牟尼佛来了,佛把手一伸,
由五只手指头上,就变出五只狮子。这五只狮子一出来,五头醉象都吓得,喔,大小便也都来了!就自己趴到地上,几几乎给吓死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制诸魔外这种
的力量,这都是优波离尊者亲自见到的,所以说“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
谁能所一说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迦
释迦牟尼佛像
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刹那之间,世间万物,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说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测查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机感,以方便 解说。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小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释迦牟佛诞辰日。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 旧称瞿昙。释迦摩尼是然大佛的徒弟,所以有很高的成就。
释迦牟尼来自中印度,传播到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人信佛者颇多,灭佛者也众多。
释义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神足飞行,饮毒汁而无事。
释迦牟尼像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大智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称大日如来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被称为佛陀,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也叫作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不是我国的国人,而是印度人,以前印度有一个国家就叫做迦毗罗卫国,而在这个国家里面又有很多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民族就叫做释迦族,而释迦牟尼就是这个民族的子民。他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西元前里面的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就有了释迦牟尼的存在。而之所以会出现释迦牟尼的存在,也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商品相互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有一个阶层即刹帝利慢慢的崛起,也间接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产生了不满,并且越来越多的思想逐渐成熟,其中就包括了佛教的思想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成为了圣人。佛教的经典著作有一个统称,也就是三藏。一开始,负责编写三藏的编写者并没有把释迦牟尼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觉得释迦牟尼的一生实在是太过于平淡了,他们就只是单单的记录下他们自己的导师的言行举止而已。后面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比较精彩的故事都是后面才编写出来的。
在三藏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佛陀形象,首先他家庭比较富裕,为了传宗接代他会娶妻生子,但是到了三十岁左右他就出家了,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所学到的知识却无法帮助他解决困难。然后在三十五岁的时候,突然顿悟了,明白了什么是佛陀。于是在他接下来的时间里面,他到处旅游到各个地方出行并且进行传教。他不仅纠正了当时的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维护了刹帝利的地位。因此,佛陀也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故事经历的时间越长,自然也会越失真。在佛陀去世了之后,一开始并不是就手写记录下来,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直到后来才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是在这一段时间里面,也足够失去了很多细节但也增加了很多细节。于是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佛陀形象了。
常不轻菩萨是谁的化身
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常不轻菩萨,是出自《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品。由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隋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偈颂。
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像法时期,很多比丘变得十分傲慢。
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相关故事
威音王如来灭度后,正法逐渐消退,进入像法时期。在这个时代,有一些增上慢比丘不具威仪,在修行上也未开悟,却怀有高傲自大的心,在僧团里,聚结成很大的势力。
当时,有位很特别的比丘,他不专门读诵经典,只是专行礼拜,远远看到四众,不管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位比丘都会向他们礼拜赞叹:“我深深地敬佩你们,不敢轻慢啊!你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菩萨道,将来都会成佛。”
众人听到这样的话,议论纷纷,认为这位比丘故意讽刺他们,便以凶狠的口气响应:“愚痴的比丘,你打哪儿来?说什么不敢看轻我们,还给我们授记,说我们都会成佛,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虚妄授记。”
虽然被骂,但这位比丘并未生起瞋恨的心,还是礼拜四众,并高声赞叹:“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会成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常不轻菩萨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释迦牟尼佛的故事”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