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系一词是什么意思同上,嫡系是什么意思(CC系和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还有土木系的都有什么?)
蒋的嫡系大都是出自北伐第一军的班底,后来主要分为三大家,到抗战后期时,三系发展为胡宗南第一军为基础的40万驻西北,中原汤恩伯的30余万,和陈诚十一师起家的土木系...
作为陈诚为什么被叫做土木系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嫡系一词是什么意思同上,嫡系是什么意思
蒋的嫡系大都是出自北伐第一军的班底,后来主要分为三大家,到抗战后期时,三系发展为胡宗南第一军为基础的40万驻西北,中原汤恩伯的30余万,和陈诚十一师起家的土木系,最后一个系统名将较多,剿共时的主力和抗战的名将薛岳,后来的空军司令周以柔,集团军司令胡琏等等都出自陈诚班底.以及从缅甸战场回来的新一新六军.
戴笠和陈诚的斗争,最终谁笑到了最后?
如果把陈诚和戴笠的矛盾算作斗争的话,那么显然是陈诚完胜。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两人地位完全不同。就国民党内最为重视的资历而言,早在广州国民政府期间,陈诚已经是黄埔军校的教官,而戴笠不过是黄埔第六期的肄业生,在国民党内论资排辈儿,两人资历相差甚远。
陈诚
而就地位而言,在1939年5月,陈诚已升任陆军二级上将。而戴笠在1946年飞机失事去世时,也不过是少将军衔,两个人地位天差地别。所以两个人虽有矛盾,但远远称不上斗争,戴笠也没有足够的资本与陈诚斗争。
戴笠
第二,?圣眷?不同。虽然陈诚和戴笠都是蒋介石的亲信。但是显然就?圣眷?而言,陈诚远强于戴笠。国民党内一直有?中正一日不可无辞修?之说,陈诚也有?小委员长?的外号。陈诚是国民党内蒋介石最为信任的人,陈诚的派系土木系,也是蒋介石的黄埔系中势力最大的派系。
陈诚
哪怕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内绝大部分将领都已靠边站,陈诚依然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陈诚不但主政台湾,而且还成为了?副总统?、?行政院长?。戴笠当然也是蒋介石极为信任的人,但是相较于陈诚,戴笠更类似一个给蒋介石干?脏活儿?的?黑手套?。两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蒋介石和戴笠
第三,个人操守不同。国民党内当然算得上人才济济,但是能够称得上德才兼备的却寥寥无几,而陈诚就是其中的一个。戴笠虽然在抗战期间,领导军统于抗战有大功,但是他的花边新闻也不绝于耳。显然,就个人操守而言,戴笠是比不上陈诚的。如果两个人真的斗争,显然戴笠可攻击的漏洞要是远多于陈诚。
蒋介石和陈诚
第四,活的时间也不同。如果两个人真的有争斗,显然,活的时间更长的那个人就是笑到最后的一个。而显然在这方面,陈诚也完胜戴笠。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飞机失事死亡,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团。
戴笠
而陈诚显然比戴笠幸运的多,戴笠死后一年,陈诚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诚依然大权在握,直到1965年,陈诚因病去世。
陈诚在东北整军和扩编遭成了什么恶劣后果?
历史上对陈诚的东北扩军有很多非议。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非议?陈诚的扩军有没有作用或价值?陈诚的扩编与“战斗力下降”毫无关系。二战四平之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战役布置和指挥直插到师,以攻略临江为例,第一次攻势主力新22师、第91师和第195师,第二次攻势主力第195师、第207师、暂编第21师,均不属同一个军。陈诚所谓“拆开”,其实是把熊杜时期形成的状态加强固化,并没有改变指挥结构。如第195师从1945年11月到东北被指定为东保直接控制的部队,就没受过52军的指挥,新6军拆成两个军前就是新22师和第14师各领一路带些二三流部队作战,拆分之后的依然如此,这怎么谈得上因拆分引起战斗力下降?
其实从表面看,东北国军的扩充,也是不外以兵员补充野战部队进行拆分和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部队两种,仅论这种形式还难说是失败的因素。关内国军扩充和平衡战斗力的主要方式是插花改编,如整70师交给邱清泉,整3师交给胡琏,都与原来的骨干部队整5师、整11师进行了插花改编,实施团级的单位互换。东北国军的扩充只是增加了师级单位,似乎还没有什么团级互换的例子。
陈诚并没有“解散30万伪军”,反而是大力固实地方保安部队的实力,提升这些所谓“前伪军”为正规军。
所谓30万伪军其实不值得一提,整个伪满军只有十一个军管区不到20万人。抗战胜利后,何柱国、马占山、熊式辉、杜聿明都派员加委地方武力首领以名义,以至于司令满天飞,号称几万部队,实则没几个人枪的司令比比皆是。后来又有熊式辉与杜聿明对地方武装指挥权的争夺,弄出东保直属、省府直属、民众自卫总队等几个体系的地方保安队,陈诚对地方武装的整编,实际是起到了打破矛盾整合资源的目的。
陈诚的扩编与“战斗力下降”不但没有关系,反而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可以这么说;熊杜时期是打下东北国军基础和架构,陈诚到后,则巩固和加强国军基础和战斗力。
面对解放军飞速的扩军,国军若仍以正常补充方式,双方兵力消耗此消彼长,优劣立现,根本无法坚持到48年。而提升这些所谓“前伪军”为正规军,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兵员补充途径,使得屡经大战的部队能够迅速得到像G军一样的补充水平。而这些前伪军是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士兵,不需要经过军事训练,比翻身农民战斗力强很多,所以说陈在东北扩军作用是大的。
东野秋季攻势的失败就是明证,当然秋季攻势还有东北和华北两区联防的因素。
陈诚在东北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扩编部队,两区联防作战,改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都有明显效果。东北的最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卫白痴,卫立煌主政后,无所作为,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挨打等死,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
东北局势好坏取决于主帅好坏,经历三个时期;初期熊杜时夺城夺地、缴枪扩军,是迅速发展时期。东野站住脚跟,获得苏联、朝鲜强力外援后,节节反攻。
陈诚到后是巩固加强时期,扩编加强部队,寻求联防,秋季初显成效,挫败G军,形成相持。冬季作战,作战企图心不错,企图大包围消灭东野一部(比卫白痴坐着等死积极很多),由于策划环节失误,葬送新5军,彻底出局。
卫白痴到后,不做任何工作,东北到了最后灭亡时期。不是东野的拖沓,东北的失败根本不是48年10月,早在6月就结束了。
陈诚在东北是有功之臣,真正的罪人是卫白痴,卫这么个烂货怎么成了国军名将,令人匪夷所思,国军怎么有这样的名将。
陈诚在关内大肆裁军,使国军部队的默契损坏,人心惶惶,在东北却是扩军,弥补兵力的不足.
现在依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一书国军战斗序列,整理陈诚所扩军队如下:
暂编50师吴宝云
暂编51师许颖
暂编52师刘伯中
暂编53师许赓扬
暂编54师马廷选
暂编55师王天任
暂编56师刘德溥
暂编57师陈天喜
暂编58师王家善
暂编59师梁铁豹
暂编60师李应华
后来还有暂编61、62、63师
总计14个暂编师
陈诚成立的14个暂编师都是不堪一击的废物,多长战斗表现都是一击即灭,既花费了经费人员,反而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最后一无所获。看看傅作义和王耀武分别整训河北民团以及山东保安旅就知道,陈诚的整训和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了。
陈诚扩军把新一军新六军拆了,还把52军71军各减了一个师,更是把自己主力部队削弱战斗力的举动。
更不用说陈诚的所谓整军就是为了打压原先的势力,加强土木系。以新一军为例,竟然把新38师分出去,把新一军留给了土木系的50师潘裕昆,这么做不是搞笑是什么?新6军也是,把土木系的14师分出来另立一个新三军,都是土木系从新一军新六军分裂的标志。还有对于71军和陈明仁的打压,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说馆内邱清泉的5军成立姊妹军70军,胡琏的18军成立姊妹军10军,李弥的8军成立姊妹军9军是增强了战斗力,那么陈诚这么胡搞纯属削弱了主力的战斗力。
CC系和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还有土木系的都有什么?
CC系的实力主要分布在国民党中央党务部门尤其是组织部、中统局、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所以在军界很薄弱,无甚影响。
土木系,亦称之为陈诚系,为国民党的军队派系,土木系的名将有:
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
十三太保:方天、刘云瀚、罗泽闿、杨业孔、石祖黄、吕文贞、赵桂森、郭汝瑰、刘劲恃、车蕃如、洪懋祥、李仲辛、吴仲直。?
其他将领黄维,夏楚中,李树正(黄埔七期参谋班毕业,陈诚嫡系最年轻的陆军中将)张鼎铭,萧乾,李及兰,霍揆彰,李树森,陈烈,彭善,牟廷芳(黄埔一期)方天,吴继光,李精一,史克斯等
黄埔系就是国民党中央军与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结合。但是,黄埔师生不等于“黄埔系”。二者的区别: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
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在中央军中的非黄埔毕业生不能称为黄埔系,在地方杂牌军中的黄埔生也不能称为黄埔系。
五大王牌军之一,“被宠出来”的第十八军,战斗力究竟如何?
抗日战争胜利后,数百万国民党大军中诞生了赫赫有名的五大王牌军,它们分别为:新一军、第五军、新六军、整编第74师和第18军。这五大王牌主力在抗日战场上战功赫赫,是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精良、待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五个军。
第18军
然而,在五大王牌主力之中,还有一种说法,却令第18军十分不舒服:新一军是装备出来的,74军(整编第74师)是打出来的,第五军是练出来的,新六军是孪生出来的,而第18军,则是宠出来的。
第18军之所以有?宠出来?的名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第18军是大名鼎鼎的?小委员长?陈诚的起家部队,也是他最为重视的嫡系部队。因此,手握重权的?小委员长?陈辞修,竭尽全力的为第18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陈诚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中央军是亲娘养的,大军阀的部队是小妈养的,而杂牌军则是后娘养的。而在待遇最好的?亲娘养的?中央军中,第18军则是最受重视、也最被偏心眼儿的部队,堪称嫡系中的嫡系。因此,也难怪别的部队酸溜溜的将第18军称之为?宠出来?的王牌军。
陈诚
然而,第18军虽然最受宠爱,却绝不是被惯坏的纨绔子弟,它能名列国民党五大王牌军,更绝非侥幸。第18军五大王牌主力军的地位,是靠着赫赫战功,一刀一枪,在抗日战争中杀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陈诚的派系叫土木系,而之所以被称为土木系,?土?代表第18军的骨干部队第11师,而?木?,则直接代表了第18军。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第18军对于陈诚的重要性。
陈诚
中原大战之后,陈诚因功被晋升为第18军军长,但是此时的第18军,所辖有的仅有第11师一个师。在陈诚的苦心经营之下,第18军迅速扩充规模,最高的时候,第18军拥有八个师,完全超出了一个军规模的极限。
民国时期,有许多军阀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扩充实力,他们疯狂的扩编军队,增加军队人数,但却顾不上军队的质量,导致部队大而不强,如乌合之众一般。显然,陈诚并就没有犯这样的错误。
第18军
陈诚是国民党内少有的,身居高位却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同时又能力出众。陈诚的卓越能力和个人操守决定了18军的训练效果和军纪,而陈诚的地位又给予18军足够的后勤保障。因此,第18军从成立之初,就以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能征善战闻名。
第18军
训练再好,终究还要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陈诚的第18军就参加了惨烈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中著名的血肉磨坊?罗店之战,就是由罗卓英率领的第18军打出来的。淞沪会战之后,第18军始终战斗在抗战前线,先后参与了鄂西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会战等重大战役,均表现出色,给日寇以重大杀伤。
石牌保卫战中的18军11师师长胡琏
在国民党内根红苗正,属于黄埔系嫡系,上面有?小委员长?陈诚罩着,自身又十分争气,因此,第18军能够成为国民党装备最先进的部队,也就不奇怪了。同时,第十八军还是赫赫有名的?种子军?,国民党中央军中有许多部队,都是出自第18军。
第18军也是国民党诸多军级单位中,走出将军最多的部队,第18军先后走出了五个陆军一级上将、四个参谋总长、四任兵种司令、20多个军长,堪称国民党军队将官孵化器。
在国民党统治前期有些什么奉系、桂系,之类的它指的是什么
所谓系,就是指统治哪一个地域的军阀。
例如统治山西的军阀是晋系军阀,因为山西简称晋。
统治东北的军阀叫做奉系军阀,因为奉系首领首领张作霖老家在奉天(辽宁省),所以称奉系军阀。
统治广西军阀叫做桂系军阀。
统治广东军阀叫做粤系军阀,不过粤系军阀的首领陈炯明被国民革命军东征消灭掉了。
西北军冯玉祥。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军阀具体分类和明细:
第一类:国家军阀(势力大,可控制北京政府—以中央政府名义向国外贷款、讨伐叛军。)
北六省:直系冯国璋:
长江流域皖系段祺瑞
东四省:奉系张作霖、张学良
第二类 联省军阀
西南军阀: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
西北国民军:冯系(冯玉祥)
西北马家军: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
第三类 省级军阀(保境安民,依附大势力)
山西:晋系(阎锡山)
广东:粤系(陈炯明)
湖南:湘系(赵恒惕)
新疆:杨增新、盛世才(认庙不认神主义)
第四类:小军阀
四川:(四川四杰:东—刘湘、北—邓锡侯、西—杨森、南—刘文辉)
河南:(赵倜、刘镇华→白朗、张庆)
陕西:陈树藩
贵州:黔系 (刘显世)
戴朴的军旅生涯
1939年3月,戴朴因为在陆大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被陈诚筵揽至麾下,从此成为了土木系的干将。他在土木系中的第一个职务是第76师277团上校团长,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陈诚吞并这支杂牌部队的使命。1942年8月起,戴朴又先后担任过第6战区参谋处处长和远征军参谋处处长,常随陈诚左右,出谋划策,为陈的智囊之一。陈诚为了培养戴朴,完善他的资历,于1944年初又调他下了部队,担任第55师副师长。后来55师和杂牌部队第118师并编,戴当上了118师的少将师长,并被编入了第18军的序列。
戴朴对自己的上司——第18军军长胡琏很不服气,由于他这个人比较死板,加上说话从不考虑后果,这就导致了戴、胡之间相处的很不融洽。就在抗战胜利之时,18军奉命开赴长沙受降。胡的意思是要自己的主力——第11师作为受降部队,却没曾想,胡的命令还没下呢,戴朴就带着118师抢先进了长沙当起了受降代表。胡琏知道后很气愤,当即向陈诚打报告要求惩办戴朴,而戴也不示落,弹劾胡琏歧视出身杂牌的118师,并克扣该师的军饷。陈诚本想要他的两员爱将和解,但在得知两人已经势同水火之后,为了维护作为军长的胡琏的权威以及18军内部的团结,忍痛将戴朴调任第62师师长。
戴朴与胡琏的角着落了下风,但这并不是戴朴倒霉的结束。他所在的62师(1946年5月整编为第62旅)在内战中因为增援友军不利,被再次撤了差。戴朴觉得很冤,当时他是根据自己的上司——整编第88师师长方先觉的部署来行动的,况且在面对解放军一个纵队的数次进攻之下,他还指挥部队成功的守住了阵地,最后是因为友军整140旅的覆没,才被迫采取守势,放弃了增援的任务。事后国防部对方先觉和戴朴都要进行处罚,但是陈诚将戴保了下来,经过争取,戴朴被调到国防部当了一个挂名部员,得以免去了军法审判。
风回路转,戴朴的机会来了。1947年8月,他随着陈诚前往东北企图扭转东北战局。在抵达东北后,青年军第207师师长罗友伦见自己的老长官杜聿明失了势,便打算投靠土木系。恰巧戴朴在军校读书时与罗是至交,罗便通过戴的关系与陈诚搭上了线,戴也是全力“架桥”,让陈诚平白得了一个精锐之师。罗友伦在陈诚的扶持下,当上了第6军军长,罗为了报答戴,便举荐由戴来接任第207师师长。陈诚、罗友伦皆大欢喜,惟独戴朴高兴了没多久就开始郁闷了。
本来戴朴能当上第207师师长是很高兴的,但是东北局势并没有被扭转过来。到了1948年10月,东北国军的主力第9兵团全军覆没,戴的第3旅也被平白的搭了进去。而第6军的先后两任军长罗友伦和赵家骧纷纷跑到了南京,把个守备沈阳的烂摊子扔给了战时提拔为第6军副军长兼师长的戴朴。本来第6军和友军第8兵团联合守备沈阳还能坚持一阵,结果8兵团向解放军投诚了。这下到好,只剩下半个沈阳防区的第6军只能等死了,你说“被送死”的戴朴憋屈不?
这个时候的戴朴不是没有考虑过出路。学第8兵团?他放不下当时还在南京的家小。死战到底?他也不愿意就这么结束一生。既然降和死都不行,那就干脆突围赌一下吧。为了迷惑解放军,戴朴派出了代表表示愿意投诚以拖延时间,而在暗地里下令将所剩物资全部销毁,并且召集了所属的旅、团长下达突围命令。戴朴决定将所属两个旅分两路突围,自己随第2旅行动。11月1日,部队按照既定计划开始突围了。由于第1旅在之前的作战中已经遭受了一定损失,所以这个旅很快便被解放军包围歼灭,旅长李定一被俘。好在第1旅的行动吸引了大部分解放军的注意,戴朴带着第2旅成功的突出了包围圈。可是东北此时已经被解放军解放,突围部队沿途遭到解放军节节阻击,要想将部队成功带到山海关十分的困难。这不,才跑了一天,部队就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到2000。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戴朴和第2旅旅长王启瑞商量,决定将部队以连、排为单位分成数路突围,本人则经过化装另觅小路潜行。
1948年12月中旬,形容憔悴的戴朴终于艰难的抵达了山海关,经过收容,加上第1旅的散兵,第6军一共收容到3000来人,戴见实力尚存,便向国防部打出了突围成功的报告。戴朴的报告一到国防部,一扫部里的消沉气氛。本来国防部以为沈阳守军已经全部完蛋了,没曾想戴朴竟然能带着部队突围成功,当即开动宣传机器,将戴朴捧为英雄,并且提升他当上了第6军中将军长,要他到上海重新组建部队。
戴朴在上海组建了第6军军部,并且保荐了和他共患难的第2旅旅长王启瑞为新成立的第207师师长。由于招兵困难,第6军又奉命开赴台湾新竹整补。可是戴朴还没踏上新竹的地面呢,负责编练台湾军队的孙立人已经打起了第6军的主意。当戴朴一到新驻地,孙立人就给戴送来了一个新组建的339师。戴朴心里明白,这是孙插足第6军的开始,好在他有陈诚作为靠山,当即拒绝了孙,并自行招募339师所需兵员。
孙立人可不那么容易打发啊,一计不成又起一计,他向国防部打了一个报告,说戴朴在东北是抛弃部队私自潜逃回来的,要国防部将戴免职,另委贤能,意思就要派孙的亲信来接这个第6军的军长。于是戴、孙之间又打起了官司。当时的国防部正由南京迁往广州,这戴、孙之间的控诉电报就跟着国防部从南京一直打到广州,弄的两个339师的番号从1949年2月重复到8月。最后弄的国防部也头疼,陈诚和孙立人谁也得罪不了啊。由于陈的地位毕竟比孙要高,国防部的人思之再三,最后决定承认由戴朴自行招募339师,孙立人的339师则改称第340师,两个部队都保留,谁都不得罪。国防部解了套,可戴、孙之间的仇就这么结了下来。
终于,孙立人在1950年7月以陆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将戴朴调任台湾北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剥夺了戴的兵权。由于戴朴和胡琏也不和睦,在金门英雄胡琏的影响下,土木系也不便强力的支持戴。这就使戴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打压,戴的内心十分苦闷。一直到1954年孙立人落马,才又被任命为台湾警备司令部督察室主任,有了那么一点实权。后来戴朴又担任过国防部总动员局局长和台湾省警备副司令官等职,但都不得志,于1991年去世。在和胡、孙的对立中,戴朴都落了马,但是他要比胡、孙活的都长。可以说,戴朴是笑到最后的。
抗日战争时候中央军兵源都是哪里人为主?
抗战时候中央军主要由浙军整体改编,兵源地除了浙江还有华东几个省,淞沪会战后湘军鄂军也被编入中央军。中央军三大集团分别是浙江陈诚土木系,浙江胡宗南集团,浙江汤恩伯集团。中央军补充兵源主要来自浙江所在的第三战区。
好了,关于“陈诚为什么被叫做土木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陈诚为什么被叫做土木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