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伴】苏东坡的三位妻子(苏轼的妻子)
1 门当户对的婚事 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名叫王弗。 苏东坡家在四川眉山,18岁时,他父亲苏洵为他包办婚事,娶了16岁的王弗。王弗是眉山青神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苏东坡的妻子简介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书伴】苏东坡的三位妻子
1
门当户对的婚事
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名叫王弗。
苏东坡家在四川眉山,18岁时,他父亲苏洵为他包办婚事,娶了16岁的王弗。王弗是眉山青神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家和苏家相距不过十五里而已,两家大人交好,经常来往。门当户对的婚事是生活幸福的基础,婚后小两口生活和谐安逸。
苏轼23岁时,离开大家庭独自在凤翔任职。苏东坡的个性大大咧咧,胸无芥蒂,急躁易怒。而王弗却胸有城府,心思细腻,看人明察秋毫。出于对丈夫的关爱,每当苏东坡与客人交谈时,她就躲在屏风后静听。客人走后他会提醒丈夫让他提防别有用心的人。并规劝苏东坡说:我们离开父亲单独度日,凡事一定要谨慎,不要轻信。
就是这样聪慧的女子,却在26岁撒手人寰,这真是天妒红颜,令人唏嘘。
王弗为苏东坡留下一个只有六岁的儿子。
2
好性格的女人命好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名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与苏东坡结婚时,她20岁,东坡31岁。
王闰之从小仰慕姐夫文采,堂姐去世,她立即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并得到了兄长的支持。由兄长做主嫁给苏东坡。
王闰之并不如苏东坡的前妻能干,却有一个好性格——遇事顺遂,容易满足。
娶一个性格好的女人是一个家庭的福气。她善待姐姐的儿子,视同己出;默默支持丈夫度过了流离颠沛的二十七年。困难时不抱怨,富贵时不张扬,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尤其是在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时,王闰之立即去请求自己的父亲拿出大量的财产上下打点,为丈夫脱罪。可谓患难中见真情。
苏东坡对她十分依恋,说她比刘伶的妻子更贤惠,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让丈夫饮酒。
东坡58岁,王闰之离世,东坡为此老泪纵横。
王闰之也为苏东坡留下两个儿子。
3
好的婚姻是相互扶持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名叫王朝云,比苏东坡小二十六岁。她出身贫苦,自幼被家人卖到杭州做歌妓。苏东坡在杭州做官,邂逅了十二岁的朝云,怜惜她冰雪聪明却孤苦无依,就买回家中做了丫鬟。
王朝云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聪慧敏捷,好学不倦。到苏东坡家后,耳濡目染之下她开始习文写字,并获得飞速进步。
能够离开歌舞班,到苏家过上稳定的生活,对朝云来说是一个好的结局。
朝云也曾为五十岁的苏东坡生了一个儿子,叫遁儿。苏东坡十分喜欢这个孩子,为他写诗“惟愿孩儿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卿。”但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很小就夭折了,为此夫妻二人十分伤心。
等到苏东坡被流放到惠州时,妻子王闰之已经死去,身边只有朝云一人不离不弃。在命运多舛的晚年,有王朝云相伴,对诗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朝云三十四岁时,在惠州染病死亡,东坡悲痛异常。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大圣塔下的松林中,筑亭留念,庭上有楹联:
不和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1101年8月24日,才子苏东坡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留下文章千古传诵。但也只有和他共历磨难和坎坷的妻子,才更懂“诗酒趁华年”“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的深意吧……
苏轼与三个妻子的爱情是什么?
1、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他了。王弗是四川人,不仅年轻貌美,还是东坡的不可多得的贤内助。很多人都知道东坡的性格较为旷达,为人不拘小节,这也就造成了他的一个小缺点,那就是在和人说话相处时,总是容易忽略细节。
他的妻子为了帮助他,就在每次家中有人来拜访时,悄悄的躲在屏风的后面听自己的丈夫在和别人聊什么,如果他有疏忽,做不到位的地方,就等客人走后,出来给丈夫自己的建议,好用来下次改正。
王弗与东坡是少年夫妻,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她在东坡的生活工作中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两人婚后相处融洽。
2、第二任妻子,是他前一位妻子的妹妹王闰之,她比东坡整整小了十一岁。因为姐姐的缘故,所以闰之从小就和东坡有过接触,很是崇拜他,而且特别温柔听话,一切事都听从自己丈夫的。
闰之在嫁给东坡后不久,他就经历了一生中仕途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但是东坡生性旷达,并没有低沉多久,何况身边还有一朵温柔的解语花存在。好不容易从黄州起复,但是好景不长就又被贬了。
在东坡历经坎坷的仕途中,一直有闰之的陪伴,但是二十五年后第二任妻子也离开了他,这令东坡肝肠寸断,为妻子写祭文道以后一定与她同穴。还在闰之死后百日时请求朋友为她画了罗汉像,并且请来高僧为她念经超度。在东坡死后,苏辙为他和闰之合葬也算是圆了死同穴的心。
3、第三任妻子是叫王朝云,是他的妾侍。朝云从小家境贫寒,所以是在烟尘中长大的,但她清雅高洁,人也聪慧伶俐,能歌善舞。朝云比东坡小了二十六岁,是东坡的红颜知己,东坡在三位妻子中写给朝云的诗是最多的。
在两位妻子过世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就是朝云了,她在东坡最为困难的时候还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不离不弃,而东坡也逐渐被朝云感动,便扶了朝云作为自己的正妻。但是,很遗憾的是,朝云在被扶为正妻后也只陪伴了东坡十一年就去世了。
朝云认识东坡时才十二岁,总共陪伴了他二十多年,与他荣辱与共。知己的去世使得他倍感伤心,遵照亡妻的意愿把她葬在了大圣塔下的松林中。此时的东坡再也经受不起打击了,接连三任如此美好的妻子都离他而去,所以他此后再也没有续弦,而是一直寡居。
扩展资料
王弗,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慧谦谨,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
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的时间, 从熙宁元年(1068年)到元祐八年(1093年),共计25年共同生活经历。其时苏轼的年龄为33~58岁,王闰之的年龄为21—46岁。
这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 尔后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颖州一扬州一开封 。
王朝云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纳为爱妾。敏而好义,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惠州,时年三十四岁,葬于栖禅寺东南。
苏东坡有几位夫人啊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 朝云墓 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无女维摩”。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为苏东坡妾王朝云之墓。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苏轼的妻子
苏轼的妻子是谁
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病逝于1064年5月28日,苏轼是年28岁
后来王弗祭日的时候苏轼写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1093年去世了,苏轼是年57岁。王弗去世后3年,苏轼和这位“表妹”结婚,共生活了25年,到其死去。
苏轼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小妾王朝云。陪伴苏轼数年,后来病逝,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一生有几个妻子?
有三个妻子。
1、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2、王闰之,女,北宋眉州青神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3、王朝云,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扩展资料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苏轼的老婆有哪三个
苏轼的三个老婆分别是王弗,王润之,王朝云,前两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最后一位只是一个侍妾,并没有什么名分。
先说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这个女人生性善良,温婉大气,而且非常有才华,所以深得苏轼的喜爱,当初苏轼跟她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恩爱。但是这位夫人身体不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她死的时候苏轼非常伤心,而且为她写了一首悼词来纪念。
再说第二个妻子王润之,她是王弗的表妹,据说在姐姐出嫁的时候就喜欢上苏轼了,但是碍于身份并没有说。王弗死后她就搬到苏轼的家中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日久生情,苏轼就喜欢上她了,然后她就成了苏轼的第二位夫人。他是陪伴苏轼经历最多的人,无论是遭贬谪还是升官发财,这个女人都陪伴在其身边不离不弃。
最后他的第三位侍妾王朝云,她虽然不如前两位正妻出身好,也没那么有才华,但她却是最懂苏轼的人,苏轼的一举一动她都能看的明明白白,所以最终苏轼才让其留在身边侍奉。但是她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因为染上疾病去世了,非常可惜。
苏轼的3位红颜知己都是谁?事迹?
苏轼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第二任: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1.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 的地方。
可为凭吊者识。
唤鱼池
苏轼与王弗
2.王润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王润之与苏轼
3.王朝云
一
王朝云生于钱塘,葬于惠州;生于西湖,也葬于西湖。惠州西湖的六如亭就是她的墓址所在。据说亭里有一副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联说的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苏轼曾拍着肚子问侍女里面是什么,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机关,惟有王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下联则写尽了苏轼独自 听雨怀人的凄清。于是有古人牵强附会,根据这个对联生造出一段笔记,说苏轼有“朝云”“暮雨”两妾。其实对联中的“暮雨”并不是人名,而且苏轼大概也不会 给女人取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朝云”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只是这份美丽却带有一种好景易逝的无奈。白居易曾经很煞风景地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苏轼很欣赏 白居易的这句诗,也写诗说:“彩云知易散,鷤鴃忧先吟。”殊不知,“彩云易散”竟成了朝云命运的谶语。不仅仅是因为名字类似,而且苏轼甚至无意间还把朝云 说成彩云,如他曾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
莫翻红袖过帘栊。
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绿鬓霞衣,燕姿鸾影,苏轼确实写出了王朝云无与伦比的美,然而又把她比作巫山彩云,倏然而来,倏然而去,流转不息,飘忽不止,注定不能在人间常驻。
不仅如此,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
不应容易下巫阳。
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
瞥然飞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两首词都写得非常漂亮,苏词空灵飘逸,秦词婉媚缠绵。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用巫山飘云来比喻朝云,肯定就是因为其名字给他们灵感。相比苏词而言,秦 词中的“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在事后联想起朝云的命运,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清歌是难以停驻的,而“暮雨”虽然来源于巫阳,却也最终成为六如亭上那绵 绵不尽的思念!
朝云之所以取名朝云,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她青春年少,但这样的名字,“瞥然飞去断人肠”的“朝云”,却没能陪伴苏轼度过最后的海外生涯,带走了苏轼最后的爱,留给了他永远的痛。
二
苏轼曾多次拿自己和白居易比较,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尽管他确实不像白居易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身边朝云的风采,又何尝稍逊于樊素与小蛮?朝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很可能还就是来自白居易《花非花》里的句子: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夫人的侍女转变为侍妾,这是古代最平常的事。但苏轼和朝云却演绎了一段不平常的真情人生。
王朝云一开始并不识字,然而她却是真正读懂苏轼的人。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词史上最著名、最 出色的《蝶恋花》之一。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 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 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在黄州,朝云曾经生过一个儿子,取名遯生,小名干儿。满月后浴儿,苏轼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当然是苏轼随意调侃的一首诗,并非用心之作,但千百年来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历经沧桑的人共同的体会。
但干儿后来夭亡了,苏轼和朝云都很悲痛。苏轼专门有《哭干儿诗》:“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苏轼和朝云,就是这样相依相扶度过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凄风苦雨、惊涛骇浪。
三
被流放到惠州之前,苏轼夫人王闰之已经去世。而当时的岭南是人们心目中是蛮风蜑雨、毒雾瘴气的地方。苏轼为此遣散了家里的姬妾。但朝云不肯离开,坚持跟随苏轼去了惠州。
以前电视剧《苏东坡》里演到这段故事时,苏轼是佯装不要朝云,把她赶走,而朝云却躲在附近,一直跟随他,结果被发现后,两人抱头痛哭,朝云犹自喊到:“我不走!我不走!”可惜电视剧里最后苏轼在朝云墓前徜徉时,播放的歌曲却是苏轼写给王弗的《江城子》。其实,苏轼曾为朝云写过不少诗词的,比如关于朝云不肯离他而去,后来他曾有一首诗记述甚详:
长春如稚女,飘飘倚轻飔。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宁当娣黄菊,未肯似戎葵。
谁言此弱质,阅岁观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
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从诗里可以看出,朝云不怕蛮烟瘴雾,万里追随苏轼,要她离开,反倒让她生气。最终是两人到了惠州后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苏轼想起白居易曾有一个爱妾杨柳枝,在白居易老病的时候离开了他。现在苏轼不仅老病,而且被贬南荒,境遇比白居易差得多,但朝云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为此苏轼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击赏其“诗意绝佳”。饱经忧患的苏轼已看尽了尘世的污浊和无奈,只想带着朝云离开这个肮脏的世界,远离险恶的人心,共赴三山仙境,去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在惠州朝云洗去铅华,抛下了舞衫歌扇,伴随苏轼平静地度过谪居生涯。
此时苏轼已五十有九,朝云才三十有二,苏轼在诗里把朝云称作天女,把自己比作维摩诘。古代文人都很喜欢《维摩经》,上面说:“佛告文殊师利,汝诣维摩诘问病时,维摩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而为供养。”朝云便如散花天女,陪伴在多病的苏轼身边,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苏轼多次把朝云比如天女,并且着力描绘了她的美丽,如《三部乐》: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
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
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
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
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
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
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曾经有一本苏轼的词集注释称“美人如月”,意思是美人的脸如满月,显然不对。这里苏轼是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描写心情的变化;用暮云掩月,来刻画惆怅倦怠的美人形象。在寂寥冷清的环境中,朝云依然那么美丽动人,甚至更增妍绝。
还有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白发苍颜的苏轼,和敛云凝黛的朝云,确实和维摩天女那样相得益彰,远离京师是非之地,反倒生活得相对宁静怡然。“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朝云在苏轼笔下,是如此的光彩照人,圣洁无比!
词里说,要在端午的时候,为朝云写首好诗。于是苏轼很快又写了一首《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流香涨腻满晴川”,脂香粉腻顺水流淌,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热闹的画面。而“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表现了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在老迈之年谪居南荒,朝云已成了苏轼最后的慰藉和感情归宿。
四
朝云就是在惠州病逝的。朝云本不识字,跟着苏轼耳熏目染,已粗有楷法。她还对佛学很有兴趣,跟着老尼学习佛法,苏轼称其也对佛理也粗识大意,“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苏轼将朝云安葬于惠州西湖畔的栖禅寺松林中,并和以前为朝云写的诗以自解: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在诗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对朝云深厚的眷恋之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比之当年他对王闰之“泪尽目干”来又更进一层,三生盟约,来世无凭,朝云的离去,使垂暮之年的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更加冷寂淡然。
这年十月,惠州梅花开放,山野湖畔千树竞发,暗香浮动。宋人都很喜欢梅花,苏轼也不例外,刚到岭南的时候,他就连写了几首梅花诗,使罗浮山的梅花盛名远播。此时的苏轼睹梅思人,以梅喻人,又写了一首《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有一种珍禽倒挂子,貌似绿毛凤但形体更小,所以苏轼称之为“绿毛么凤”。它们经常倒挂在梅花树上,这是岭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海仙时遣 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让晁补之读到后感叹不已:“此老须过海,只为古今人不能道及,应罚教去。”“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被《红楼梦》化用在 薛宝琴的词里:“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有的版本又是“明月梨花一梦”,都和苏轼词有着渊源关系。
明朝杨慎在《词品》里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这首《西江月》能否算咏梅词第一,肯定会有争议,杨慎那样说,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苏轼是同乡。但论意境的高洁空灵、感情的蕴藉深沉,别的咏梅词确实是无出其右的。
绍圣四年四月,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从惠州移昌化军安置。这下要渡海而去了,在当时已经是天涯的尽头了。苏辙也贬到雷州,两兄弟正好从藤州一起 走到雷州,能在贬谪岁月中相聚一段时间,也是不幸中之大幸。苏轼《和陶止酒》诗中记述了因为身体的原因,苏辙劝他戒酒的事,并写他对苏辙感叹:“萧然两别 驾,各携一稚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苏辙的妻子史氏出自眉州名门,几十年来和苏辙相濡以沫,举案齐眉。而苏轼则自朝云去后,只闻佛法,不再另娶 了。
在到达藤州之前,途经广西梧州的时候,苏轼听江边父老说苏辙刚刚经过,于是赶紧去追,并写了一首长诗给苏辙看,诗中安慰他:“莫嫌琼雷隔云海,圣 恩尚许遥相望。”其实背地里,苏轼对自己被赶到海外孤岛绝非那么乐观,他固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这份洒脱的背后,却是勘破世事的空寂和无可奈何的悲 凉。
在梧州,面对茫茫烟水,苏轼写了一首怀念朝云的《江城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当初和朝云“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如今却只剩下苏轼孑然一身。人世间的一切名利追逐,一切悲欢扰攘,都如古时的大型魔幻杂耍游戏鱼龙曼延一样,热闹之后,喧腾之后,一切都灰飞烟灭,留下来的,只有那充斥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寂寞:
“千古恨,入江声”!
苏东坡的妻子简介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6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
苏东坡到底有几个妻子?介绍一下王弗
苏 轼(1036-1101),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他 有 三位 妻子 ,每一位都十分漂亮,都令他满意和欢欣,都是他的红尘知己。第一位是 王弗 ,第二位是 王弗 的堂妹王闰之,第三位是曾在他家当侍女的王朝云。 第一任,也即他的结发之妻 王弗 ,四川青神县人,年轻貌美,聪明智慧,知书达理。按照当地的规矩和习俗,到了16岁便可以婚嫁了。 王弗 的父亲、 苏东坡 的老师、青神进士王方先生,对 苏东坡 这 个 才华横溢的弟子也是非常喜爱,于是,同 苏 老泉商量之后,两人大手一挥,一段注定流传千古的包办婚姻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当时, 苏东坡 19岁,比 王弗 大3岁。各位,要说包办婚姻,也并不是统统不好,一无是处的,毕竟父母的阅历要超过儿女的啊,他们看人看事会看得更全面,更深远一些的呢!而男人稍微大一些,这也是正常现象,没 有 什么不妥,反而更加便于疼老婆的啊! 王弗 虽然年轻,但聪明异常,对丈夫百般体贴,是丈夫仕途上的得力助手,曾 有 “幕后听言”的故事流传于世。不难明白,在尚不够成熟老练之际, 苏东坡 确实需要忠言箴劝。而 王弗 虽然很小,但却十分精明,受家庭教育的薰陶与影响,顾大局识大体,务实际,明利害,是一位很好的贤内助。她对丈夫非常喜爱,非常佩服,甚至于十分崇拜,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一 个 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诗人。一 个 诗心,一 个 平实,二者在婚姻上表现出来的,自然会 有 冲突,但是她却协调得天衣无缝,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苏东坡 不拘小节,坦白直爽,充满激情,豪放洒脱,甚至时 有 急躁火爆,而 王弗 则如水随山,山环水绕似的,对丈夫悉心照料,竭尽贤惠,恩爱情深。 苏东坡 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把人人都当成好人,而 王弗 则 有 知人之明,常常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丈夫。 苏东坡 每次与相交往的那些客人谈话的时候, 王弗 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 有 一天,客人走后,她问丈夫:“你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 ? 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之后好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以便迎合你的意思啊。”她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直率的泛泛之交,向他指出速成的交情往往靠不住,看人的时候既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又要看到人家的短处。 苏东坡 接受了 妻子 的忠言劝告。 不幸的是, 王弗 于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 有 一子,年方六岁。 苏 老泉对儿子 苏东坡 说:“你妻嫁后随你至今,没 有 看到你 有 什么成就,以共享安乐。你应当在你母亲的坟茔旁边安葬她。” 苏东坡 遵照执行,并在埋葬 王弗 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 苏东坡 与 王弗 的感情十分深厚,一生都难以忘却,每每陷入深情的回忆之中。又过了十年,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情感的折磨,终于一吐胸襟,挥笔为 王弗 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 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这首诗词翻译 一下 ,就是: 爱人去世已 有 十年了,生与死的距离是那么遥远。说是不想她,但却怎么能够忘记 ? 在茫茫的原野上,那 个 小小的坟头啊,装不下我满腹的凄凉。和谁去讲 ? 就算我现在也到了阴间,但现在的我,满脸的灰尘,两鬓的白发,就是碰到了我的爱人,恐怕她也不认识了。昨夜突然梦见我回到了故乡,在那 个 小小的窗格旁边,我爱人正在那儿梳头化妆。我们俩四目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难道我们早就知道,在每年的这 个 时候,我们都会肝肠寸断 ? 就像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独自站立在这长满了小松树的山岗上! 这首词记梦境,抒心臆,诉悲怀,写得情真意切,凄艳无比,具 有 憾人心魄的力量,成为千古绝唱!
苏轼的妻子?
苏轼的三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老婆 是谁?关于他们2个人的诗词
参考了我家的《苏轼》的年表,应该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苏轼第一任妻子 王弗,病逝于 1064年5月28日,苏轼是年28岁
后来王弗祭日的时候 苏轼写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苏轼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 王闰之(毛爷爷比她多三点水~),1093年去世了,苏轼是年57岁(老年丧妻吖~)。 王弗去世后3年,苏轼和这位“表妹”结婚,共生活了25年,到其死去。
苏轼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小妾 王朝云(王王王,都姓王……)。陪伴苏轼数年,后来病逝,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的八卦就这么多啦, 你要的那首诗 应该是《江城子》吧 ?
采纳吧采纳吧采纳吧采纳吧……

好了,今天关于“苏东坡的妻子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苏东坡的妻子简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