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和商鞅分别代表战国时期哪一思想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是什么?为何必学兵家?)
孙膑代表的是兵家思想,商鞅是代表法家思想,有关解释如下:一、解释为何孙膑属于兵家:1、有关兵家思想的解释兵家,古时研究军事问题的学派,指军事家或用兵的人。如:胜...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兵家思想主张什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兵家思想主张什么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孙膑和商鞅分别代表战国时期哪一思想派别
孙膑代表的是兵家思想,商鞅是代表法家思想,有关解释如下:
一、解释为何孙膑属于兵家:
1、有关兵家思想的解释
兵家,古时研究军事问题的学派,指军事家或用兵的人。如:胜败兵家常事,兵家必争之地。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2、解释孙膑:
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也称《齐孙子》。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二、解释为何商鞅属于法家:
1、简介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春秋、战国时期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法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韩非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张璁、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主张社会变革、强化法制。根据中国历史划分的法家理论,主要发展为春秋诸侯国在私有产权下的市场经济和重商主义理论,以管仲为代表。和战国秦汉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下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理论,以商鞅为代表。
2、介绍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什么是兵家思想?
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精华。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取胜。所以为了胜利,各种权谋、各种创新都会出自兵家。兵家四势又叫兵家四派,是军事学用语,指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1.兵权谋
兵权谋家,即战略家,班固言其特点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即我们平常熟知的战略战术,其含义最广,从多方面阐述战胜之法。兵权谋家并不局限于用到兵器的真实的战场,包括军事情报战,间谍的培养和运用,争取战略空间合纵连横,纵横外交,甚至对敌国攻心筹谋的运用,以及经济学说的在经济战上运用对敌人进行战略瘫痪等,是兵家的魂魄所在。
代表人物:孙武
2.兵形势
兵形势,班固言其特点为“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主要指战术方面的运用。兵形势家根据实际战况以势制敌,因势利导,先立己于不败之地而使己不会败。
代表人物:尉缭子,项羽
3.兵阴阳
兵阴阳,班固言其特点为“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并不是有些人想的鬼神之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地利'。
代表人物:孙膑,张良,张角,诸葛亮,司马懿等。
4.兵技巧
兵技巧,班固言其特点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指的是一切军事基础内容。诸如,军粮供应,后勤保障,军事医疗,军事心理学,军队管理制度,军事训练,士兵选拔,武器装备的创新发明。对比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军事学说中相对抽象的部分,军技巧是军事学说中最具体的部分,可谓习之就可马上用之。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仁”、“礼”。
道家:主张无为自然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反对礼制重视法律
兵家:就是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就是研究打战军事的理论。
名家:个人认为就是“诡辩”,著名论断“白马非马”。
阴阳家:关键思想“ 阴阳”、“五行”
纵横家: 游说各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杂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
农家:“重农”就是“重民”,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是什么?为何必学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的各种思想蓬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除了儒家,兵家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就很有影响力,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比如春秋时的孙武,战国时的孙膑、白起、吴起,汉初的张良、韩信等。他们的代表作也有很多,比如《孙子兵法》、《六韬》等,在这些著作中,包含着早期军事斗争的策略,在兵家的思想里也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色彩。
有关于兵家学说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在于通过总结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和行兵打仗,在国家需要运用军事战斗去达成政治目的时,兵家的学说往往可以派上用场,兵家学说主要观点是探索战争胜利的普遍规律,并在军事战斗中引入了道的思想理念,以总结和获取战争胜利的规律,并认为知兵要达于道,要通过掌握用兵之道和布置灵活的战略战术才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兵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一些谋略家和军事家他们的统称,又特指先秦对于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派别。
之所以必学兵家,是因为在春秋战国这个动乱的年代,兵家能够给采用这种学说的国家带来实际的效果,因为兵家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两个字取胜。只要能够达成他们胜利的目的,无论是采用什么手段,他们都不在乎,这就非常适应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而到了现代,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充满压力,我们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多,因此兵家的思想有很多又进入到了管理学当中,被我们所采用,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个目标,就可以把它当做一场战争处理,追求在
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打赢这场战争。
兵家创始人是孙武,在兵家四又分为四派,包括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有关兵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优秀的军事谋略家。
中国诸子百家有哪些?各自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
1、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3、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4、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5、墨家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
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早在先秦时期兵家就把什么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
早在先秦时期兵家就把以战争为目的,以统治为手段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
兵家思想是关于战争的思考和理论体系。在兵家思想中,战争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着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和利益之争。因此,兵家思想把以战争为目的,以统治为手段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这体现了兵家思想对于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逻辑起点也反映了兵家思想的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战争是兵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先秦时期,诸侯间的战争频繁发生,而兵家思想则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和总结。因此,兵家思想的思考起点自然是以战争为目的,以统治为手段。
这个逻辑起点也对后来的战争思想和军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兵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中国军事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都是在以战争为目的,以统治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兵家思想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1、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战争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因此兵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壮大。兵家思想的思考和总结,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2、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手段,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战争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家思想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统一和稳定。
3、对于现代的国防建设和军事事业。
兵家思想的思考和总结,为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当代,兵家思想的思想和观点,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现代军事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政治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兵家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 的形势相适应。主张:“事备而后动”。《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
扩展资料:
先秦到汉初,子学兴盛。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统一的封建思想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结束,诸子开始走向衰微。在诸子开始衰落的同时,道教开始兴盛起来。儒家思想一直得到官方扶持,其尊崇位置不变;道家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始终不曾泯灭。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好了,今天关于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兵家思想主张什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兵家思想主张什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