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声闻、独觉、菩萨摩诃萨、如来应正等正觉般若。 这几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佛、菩萨、罗汉、阿罗汉有什么区别?)
亲,回答你之前,有些话要说在前边,所谓的果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知的境界,是一种全然的领悟,用个不恰当但是样子差不多的比喻的话,是一个站牌,而不是一个文字的名...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阿罗汉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声闻、独觉、菩萨摩诃萨、如来应正等正觉般若。 这几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亲,回答你之前,有些话要说在前边,所谓的果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知的境界,是一种全然的领悟,用个不恰当但是样子差不多的比喻的话,是一个站牌,而不是一个文字的名字,自古很多人非要把自己的境界硬套到果位之上,反而落入见惑思惑之中,在回答的最后我会附上一段金刚经中世尊与须菩提尊者的对话,读下悟下,切记切忌。
预流:预流果,梵语srota^panna。音译:须陀洹,见下文金刚经,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初证圣果,又叫初果,指断除了三界的见惑,有资质修行了。知道你会问什么是见惑。见惑思惑是有名的二货,见惑分为:1身见:来源于色受想行识对自己身体和身份的架构,以为有我,我的钱,我的车,我的房子,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皆是身见。2边见:此为断常二见,常见,以为我可以永恒存有,求长寿求永生求信春哥,断见,以为人之身死,一了百了,什么都不剩。3见取见:这个是一种执着,认为只有我的才是对的,我喜欢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的。4戒禁取见:执着于戒律,终日惶惶,执着于修行的对错,用清晰的思维划分出什么是可干的什么是不可以干的,强迫症的驱使自己做什么事都要最殊胜,最神圣,而不是顺大道而行。5邪见:以为身体为我以为灵魂为我,轮回如换衣服,身体变而灵魂不变。以上见惑断除,便是入得预流果。
一来:二果,音译:斯陀含。划分体系大致是把思惑:贪嗔痴慢疑分为九个品级。断除了前六品,便证得二果斯陀含,修行者还需要在欲界轮回中再来一世,故名一来。
不还:三果,音译:阿那含。指后三品也断除,由欲界往色界而般涅槃的不还果圣者。
阿罗汉:四果,断除见思惑,证得涅槃。没有了执着,但却还是有分别和妄想。
声闻:在你这个问题中,应该解释为,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听闻佛法而证道,证得以上四果。
独觉:在没有佛法的时期,自己能够自己开悟,无师通达四圣谛,但却不能教导其他众生。
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汉语简称,翻译为觉悟有情,指的是主营证取佛道兼职感化众生的圣人,菩萨已经断除了分别执着,可是还留有妄想,摩诃萨翻译为大心,在这个问题里可以解释为大菩萨。
如来:这个可以是对世尊的一种称呼,也可以是对觉悟者的一种称呼,也可以是对万源本心的一种描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正等正觉:音译为三藐三菩提。这可以是一个名词,代表的是那个无上的需要证得的东西,也可以是形容词,形容那个需要证得的,释迦摩尼佛跟自古的大法师都说不清楚,只能找了这两个词来代替,所以,亲,就别为难我了,这个是不可说不可说,只能去实修证得。
般若:智慧,不是聪明,不是机灵,也不是知识,是智慧,与万源致一沟通得来的智慧。
好久没有回答这么长的问题了,下边是金刚经的一段,如果想完善答案,就有时间看看全篇。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教中,和尚、阿阇梨、罗汉、菩萨、佛的称谓代表什么意思?
1.和尚:古代之精通佛法的出家人,现在演化为男出家人的称呼。
2.阿阇梨:汉语译为“轨范师”,密宗指地位较高的上师。汉地也是指精通佛法的出家人。
3.罗汉:出家人努力修行,彻底断除“贪、嗔、痴、疑、慢”等根本烦恼,断除人我执,就是圣者阿罗汉。(有时也把断除部分贪嗔痴的须陀洹等初果圣人称为罗汉)
4.菩萨:按大乘圆教,指明心见性,断一品无明、证悟一分法身的初住以上的圣者,才称为菩萨。当然在佛教中也把发愿努力修行今后救苦救难的学佛人称为菩萨,是指有菩萨心的人。
5佛,是指断除一切无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圣人。
阿罗汉的概念
印度佛教经典,翻译到我国。 有五种的内容不能翻译。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两个字。如果翻译为智慧就不够尊重。所以经中依旧保留般若两个字。
第二顺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来译经法师,都保留不翻。表示对佛的尊重的意思。
第三秘密不翻。例如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
第四此方所不翻。例如庵摩罗果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
第五多含不翻。例如阿罗汉。因为意义包含有三种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词也是多含不翻。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第一杀贼。意思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余依涅槃,还须灰身泯智,才能称为大阿罗汉。
第二无生。阿罗汉要跳出三界生死轮回苦恼,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
? 斯陀含是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思惑。?
阿那含是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众生作大福田。
在五台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供僧者令布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
佛、菩萨、罗汉、阿罗汉有什么区别?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
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佛教中常说的“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是修行者中的圣人。佛教中,修行人中的圣人包括: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菩萨、佛。
据《阿含经》对阿罗汉的定义,修行人断除“见思惑”,就证阿罗汉,即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修行人彻底断除了贪、嗔、痴、疑、慢,就是阿罗汉。
阿罗汉的意思阿罗汉的意思是什么
阿罗汉的词语解释是:阿罗汉āluóhàn。(1)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
阿罗汉的词语解释是:阿罗汉āluóhàn。(1)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结构是:阿(左右结构)罗(上下结构)汉(左右结构)。拼音是:āluóhàn。注音是:ㄚㄌㄨㄛ_ㄏㄢ_。
阿罗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引《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健驮逻国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雪山三十六万亿佛。”清赵翼《游金陵杂诗》:“灵山五百阿罗汉,一个观音请客难。”宋陈善《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王右丞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右丞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山谷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二、国语词典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词语翻译英语arhat法语araohan德语Lohan.
三、网络解释
阿罗汉(佛教术语)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_呵、阿黎呵、遏_曷帝。略称罗汉、_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Arhat]∶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传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_(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
关于阿罗汉的诗词
《令人生日以画十六大阿罗汉为寿仍作三颂以祝长年》《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洞山宗禅师欲刻五百大阿罗汉又建大阁居之其门人钦上人实领其化缘事为作小偈送之》
关于阿罗汉的诗句
老面阿罗汉我得阿罗汉道教醒阿罗汉
关于阿罗汉的成语
饱汉不知饿汉饥阿姑阿翁阿狗阿猫罗掘俱穷_林好汉罗掘一空吉网罗钳阿家阿翁门外汉阿猫阿狗
关于阿罗汉的词语
_林好汉气_霄汉罗掘俱穷墙外汉门外汉罗掘一空吉网罗钳江汉之珠
关于阿罗汉的造句
1、根据一位阿罗汉的指示,经行禅思时,在身体上和心智上都要予以善加守护。
2、我们说他已经成神、成仙、成为肉身菩萨、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
3、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盘,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盘。
4、他们以简陋的床具或草铺卧于低矮之处以阿罗汉为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萨。
5、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阿罗汉的详细信息
好了,今天关于“阿罗汉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