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宋濂苦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濂苦学主旨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宋濂苦学的文言文翻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原文】...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宋濂苦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濂苦学主旨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宋濂苦学的...更多宋濂苦学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要苦学,还是乐学?的内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提供的精彩分享。

宋濂苦学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宋濂苦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濂苦学主旨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宋濂苦学的文言文翻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宋濂苦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宋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头衔十分丰富,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并且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太祖朱元璋对他不吝赞美之词,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虽然小时候体弱多病又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担任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制定过明初的宫廷礼法,主修了《元史》。苦学让一个寒门子弟变成了开国元勋,那么,宋濂苦学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想知道宋濂早年求学的经历,我们要多亏一位名叫马君则的明朝太学生,他是宋濂的同乡,在有人将他引荐给宋濂时,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给宋濂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了勉励这位同乡,宋濂将自己年少求学的经历写成《送东阳马生序》来赠予马君则,这样我们才能够读到这篇宋濂的“自传”。

宋濂在文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年幼的宋濂虽然热爱学习,无奈家中根本买不起书,于是宋濂便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可是借来的书往往来不及仔细琢磨便要还回去,于是宋濂便自己抄写,计算着日子,如约把书奉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天气很寒冷,以至于砚台都结冰了,非常坚硬,宋濂的手指甚至冻僵到无法弯曲伸直,但他还是不懈怠于读书抄书。抄完后,宋濂便跑着去还书,一点也不敢耽误期限。正因宋濂的守信和好学,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为了得到水平更高的老师的指导,宋濂奔波百里,去找附近有名望的老先生。宋濂恭敬地提出问题,俯身侧耳向老师请教,有时候老师生气大骂,宋濂就更加恭敬礼貌,等到老师高兴了,他才再度提出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后来宋濂前往更加遥远的地方学习,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跋涉,那时冬风刺骨,雪积得很深,脚上的皮被冻裂了,但宋濂已经失去了知觉,不感到痛。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到来学舍,宋濂四肢都已经冻僵无法活动了,仆人拿热水浸泡,又用被子盖住,过了很久,他才恢复过来。在学舍里,宋濂居住的条件最为艰苦,一天只有两顿饭。而其他学生则衣冠锦绣、光彩照人,宋濂穿着破衣服在其中,一点儿也不羡慕他人,也不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

宋濂苦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是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苦学拓展阅读

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

要苦学,还是乐学?

大人经常用“勤学苦练”这个成语来教导孩子,也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联奉为圭臬。漫长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苦学”的故事,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股之类。

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

此外,范仲淹苦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更是被选入教材,成为中学背诵篇目。其中,宋濂提到他借书抄书,以及风雪天外出求学被冻得四肢僵硬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苦学”的故事,在这里我无意一一列举。但仅仅上述的成语、对联和故事已经足以灌输给人一个观点:学习必须得吃苦;学习不好,是因为吃的苦不够多。

这个观点自然有道理的,但是它也会给人误导,让人认为吃苦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仿佛“吃苦”是无坚不摧的法宝——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学习跟一个人的智商、兴趣、志向、毅力、经历以及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有关系。一个人能吃苦,说明他比较有毅力。在某一方面愿意吃苦,而在另一方面不愿意吃苦,可以看出他的兴趣、志向所在。班超投笔从戎,做出了一番大事业;陶渊明辞官还乡,成为伟大作家。智商高的人甚至不吃苦就可以学得很好。骆宾王七岁时写下了《咏鹅》,王安石读书一目十行。

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

因此,过分、片面强调学习中吃苦的作用是不合适的。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学习者的兴趣,然后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把兴趣转变成特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习者很可能要吃不少苦,那就鼓励他。如果他是天才,那就更好了,他不必吃很多苦就可以取得成功。如果不加区别地逼孩子学习某一门知识、某一项技能,一味强调吃苦的作用,就会让很多人厌恶学习,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所谓的“赶鸭子上架”。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前面提到的那些“苦学”故事。车胤、孙康、孙敬、苏秦、范仲淹和宋濂,他们苦学了不假,但我们是不是过于关注他们的“苦”了。要知道,并不是有谁逼着他们去“苦学”的啊。他们能够主动“苦学”,显然是他们对学习有莫大的兴趣,从学习中能够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这样看来,他们的“苦学”何尝不是苦中有乐呢?所谓的“苦”只不过是他们“乐学”的表象啊!——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密。

这一点,宋濂早就承认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也是“因材施教”的倡导者。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

那么,在今天,我们该倡导苦学还是乐学呢?


以上就是关于宋濂苦学(要苦学,还是乐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