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是斩首的地方吗(历史上午门并不是斩首的地方,为何官员们还是对它望而生畏?)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进出人员等级森严,例如中门是专门为皇帝铺设的御道,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结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
午门是斩首的地方吗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不仅建筑宏伟,而且进出人员等级森严,例如中门是专门为皇帝铺设的御道,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结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以及太和殿殿试宣布结果后一甲三名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可以从中门出宫。另外,午门还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民间传说“推出午门斩首”,使这里成为杀人的刑场,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在中国古代,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处决犯人就有一定时间的限制。一般说来,除了立诛的犯人外,其他囚犯都是要等到秋季才能处决。清代的秋审,就是由刑部把死囚犯人的档案送给皇帝审批,皇帝认为当斩的,以朱笔勾画,交给刑部执行。虽然民间传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并不存在,但在明代,确实有与“推出午门斩首”相关的事。明代的皇帝处罚大臣的场所,一般都选择在午门,但并不是“斩首,而是“廷杖”,是明代所独有的一种处罚大臣的方式。这“廷杖,往往使大臣们望而生畏。届时,由侍卫和太监将大臣绑到午门外,以由军校先杖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根据皇帝的旨意,在上百名军士的助威吆喝声中,分别实施“着实打”或“用心打打完了之后,还要用厚布把人包裹起来,几个人抬起,用力抛起再掷到地上经过这样一番折磨,被“着实打的,不死也残,最轻的也要经过半年才能伤愈;至于被“用心打”的,就绝对没有生还的可能了。这样的刑罚,比斩首更残酷。在明代,规模最大最严厉的一次廷杖,发生在嘉靖年间。那时,嘉靖皇帝才19岁因为要追认他没有当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为帝,遭到群臣的抵制,有130多名文武大臣哭谏不起,使紫禁城内哭声连天,如同有皇帝归天,充满气这使血气方刚的嘉靖皇帝难以忍受,下令执行廷杖。那些可怜的大臣,不仅一天没有吃饭,还要吃一顿闷棍,怎么受得了,有17人当场毙命,数十人被打入监狱,其他的也或残或伤。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大臣敢与皇帝对立了。
午门是斩首的地方吗拓展阅读
历史上午门并不是斩首的地方,为何官员们还是对它望而生畏?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大臣们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或惹得皇帝生气时,皇帝就会愤怒地来一句:“来人呐,将他给我推出午门斩首!”这时即将被处死的大臣便会声泪俱下的跪在地上求皇上原谅,希望能饶他一命。因此,“午门斩首”也成了官员们最畏惧的事。但事实上,明清两朝并未在午门斩首过任何一位大臣。那官员们为何还会对午门如此畏惧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午门那些事儿。
咱们通常所听到的“午门”,就是指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因为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取名“午门”。其实午门就如同咱老百姓家里的大门一样,是皇家的脸面。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在自家大门口闹出人命的。而且,午门还是皇宫举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对于明清皇室来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在每年的十月一,皇帝就会命人在午门颁布次年的历书。每年的腊月初一,则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其次,午门是皇帝赏赐贡品的地方。立春赐春饼,端午赐凉糕,重阳赐花糕。每到节令日,王公贝勒,文武大臣便会在午门领到皇帝给他们的赏赐。最后,午门还是战后举行“献俘礼”的地方。每当朝廷军队凯旋而归,向皇帝进献俘虏,就要在午门举行一场规模庞大的“献俘礼”,好让老百姓知道,国家打了胜仗。
那午门又是一步步演变成杀人、斩首的短命之所呢?这就与明朝的两位皇帝有关了。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喜欢胡闹的皇帝,有一年他打算到江南选美女,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群臣跪在午门外不肯离去,让朱厚照大为光火,于是他命人廷杖以舒芬、黄巩二人为首的谏臣。此次受廷杖者共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而明朝第二位在午门外杀人的皇帝便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明武宗死后,朱厚熜继承了堂兄的皇位。他自己当了皇帝不算,还想追封生父兴献王为帝。100多位大臣在左顺门哭谏,恳请皇帝收回成命。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廷仗惩罚,当场毙命17人。从此就民间就传出了“午门斩首”的说法。
以上就是关于午门是斩首的地方吗(历史上午门并不是斩首的地方,为何官员们还是对它望而生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