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哪三希(著名“三希堂”,到底哪“三希”?)
三希堂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
三希堂哪三希
三希堂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帖,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乾隆将御制三希堂精鉴玺印章、三希堂精鉴玺、三希堂印章三方印章加上乾隆诸多印章及五玺统统钤盖在了精选观摩御览过的历代书法作品上,以示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识。时至今日,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近万幅历代名家书法精品早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书法魂宝。而三希堂乾隆亲笔御题三字加上玉玺乾隆宝翰之印已成为中国拍卖业及中国书画艺术品的代名词,御题三希堂及乾隆宝翰已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核批准通过,加上三希堂所在办公地理位置,前门大栅栏更是中国百年品牌文化传承的集散地,再历经五年的品牌延伸及业界的信任,成立五年来,成功举办春秋及大小规模拍卖会众多场次,成交比例及业内影响力位居前茅,同时在公益拍卖、慈善拍卖,捐赠文保善款古玩艺术品拍卖中受到各级领导同仁的关注支持赞赏,在2010年艺术品不景气的冬季,三希堂国拍受文化部门同仁委托,接受了一场神秘而史无前例的拍卖,在北京国际饭店成功举办巴菲特家族妮可巴菲特作品专场慈善拍卖会。三希堂,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内仅8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名,“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座的上方和两旁。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对面墙上落地大玻璃镜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着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等,更为三希堂增添了无限韵致三希堂不仅以储存三希墨宝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古玩艺术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观者在欣赏赞叹之余无不流连忘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堂哪三希拓展阅读
著名“三希堂”,到底哪“三希”?
《三希堂》匾额
“三希堂”的由来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 将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此阁原名温室,因藏此三宝,易名“三希堂”。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他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有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诗文著作。
“三希堂”内部照片
乾隆皇帝胸怀古今、博览群书、勤政亲贤。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从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精选名帖,聚集众工,将其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称《三希堂法帖》,又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所谓“法帖”,即是把名家书法集而成册, 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是如何传神的镌刻在石头上呢?
刻碑要先书碑,古代书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丹,就是用笔蘸朱砂,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另外一种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这种方法。
首先用透明的纸,附在原帖之上,钩勒出字的轮廓,再在钩好的纸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钩出轮廓,故称为双钩。
然后覆于备刻的石头, 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永石均匀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据此镌刻,而书家的原墨迹也得以完整保留。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巨制。制作过程,非能工巧匠不可胜任。完成后,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可见对其爱怜之至。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广为流传。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阅古楼外景
阅古楼平面为半月形,上下两层,中间是天井。我刚刚去过,在那里没有见到原碑,只看到在天井四周陈列的一些拓片。工作人员说:“原碑不让参观。”
北海公园对此重要古迹的管理确实乏善可陈,尚不及乾隆时期的万分之一。去北海公园的网站看看就明白了,还真替这些古碑担忧。乾隆皇帝倘若知道当年精心打造的稀世珍品落得如此,估计定会“御驾亲临”。
《三希堂法帖》内容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丛帖,集历代书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阅古楼内石刻
明亡之后,许多宫室旧藏流于民间。清康熙后,多次下诏搜讨,乾隆时尤甚,致使历代名家墨宝多罗致于宫廷。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可以说研读完《三希堂法帖》,对于了解中国书法历史,就有了比较全面的基本认识。
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家梁诗正编刻一部大型书法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无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自魏晋至明末书法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通史。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集中国传世法书之精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人们既可以从中欣赏到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高古神韵,又可以用作临摹、学书的法帖。它的面世既能使书法艺术爱好者获得称心的精神食粮,又使历代名家翰墨得以重光于日。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三希堂哪三希(著名“三希堂”,到底哪“三希”?)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